更新时间:2013/3/27 【字体:小 大】 |
艺术品一级市场急盼春江水暖
近期,随着一些外资画廊的陆续撤出,中国内地的画廊业加速了优胜劣汰的步伐。或许,画廊业并不是市场泡沫的始作俑者,但当泡沫破灭后,也必将波及它的生存发展。据统计,京沪两地集中着中国50%以上的画廊,本报记者通过对两地的走访调查,力图在比较中呈现问题、引发思考。 ⊙记者 唐子韬 ○编辑 陈羽 3月底的周末,北京的798艺术区又迎来了新一波的展览开幕。佩斯北京、当代唐人、北京索卡艺术中心等知名画廊纷纷推出了大型展览。但画廊的展览似乎并没有聚拢太多的人气,一直以来不温不火的画廊业,仍然经受着寒冬的考验,翘首企盼市场的“春江水暖”。 市场回暖艰难 在北京的798艺术区,几乎每个周末都能看到一些大大小小的展览开幕,但是,来往参观的人群中真正的买家却寥寥无几。买家们大多更愿意从拍卖行获得信息,然后在画廊找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尽管,北京索卡艺术中心的群展中有朱德群、闻立鹏、毛旭辉这样的名家作品,但是,没有刻意的学术主题,没有盛大的开幕,甚至没有重要的藏家出现,让这样的展览显得有些冷清。很显然,画廊只是想把藏品做一次精品展。这种“常规展”投入成本较低,也并不指望达成现场销售,似乎只是为了画廊的开年聚拢一下人气。 实际上,如今的画廊业越来越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一些成熟的画廊不仅有着较为稳定的客户群,而且,在经营上能够把握市场的风向,有着相对灵活的策略。即便经济大势不好,这些画廊的销售也能保持稳定。但是,一些缺乏艺术家和客户资源的画廊大多在半死不活的状态下勉强维持,一旦出现资金周转不良、房租涨价等问题,就只能关门大吉。 调整策略应对低谷 艺美画廊运营总监江弋舟向记者透露,去年画廊的销售情况并没有受到经济走势的过多影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艺美画廊一直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客户;另一方面,画廊主陈玹镁同时拥有一家设计公司,近些年,他把画廊的资源和设计公司所承担的一些高端会所项目结合起来,开发了客源,保证了良好的销售。 相比那些淘汰出局的画廊,一些具有灵活经营策略的画廊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佩斯北京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内地市场行情调整,运营成本上升,画廊经营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好在画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拥有较大客户群体,相比寥寥可数的内地买家,海外客户一直是佩斯的“源头活水”。佩斯画廊在拥有全球很多重要艺术家的代理权,尽管近些年佩斯北京画廊增加了国外艺术家展览数量,但是,国外艺术家作品在内地销售情况一直不甚理想。受到税收和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去年以来,佩斯北京一直在中国香港物色场地,想要尽快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以缓解内地日益加剧的成本压力。 索卡艺术中心负责人萧富元告诉记者,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2008年以后加速了探底,如今的行情是多年积累的反应。“很多中国人把艺术当成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2012年,经济情况不好,买的艺术品就很难卖掉。”萧富元说,去年,北京索卡的销售情况也不好,他们用在台北和台南两家店的利润来弥补北京索卡的亏损。尽管如此,他仍然对大陆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画廊要想生存就要研究当地市场,要能“入乡随俗”、“接地气”。 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台湾地区的画廊经营情况相对稳定,客户也比较稳定,但是可开发的客户资源已经有限,在内地开分支机构主要是这方面考虑。目前,他们通过与海外的基金会合作,为艺术家在海外举办展览,来培养代理艺术家的内地市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艺美画廊运营总监江弋舟向记者透露,去年画廊的销售情况并没有受到经济走势的过多影响,主要是因为,一方面艺美画廊一直有一些比较稳定的客户;另一方面,画廊主陈玹镁同时拥有一家设计公司,近些年,他把画廊的资源和设计公司所承担的一些高端会所项目结合起来,开发了客源,保证了良好的销售。 相比那些淘汰出局的画廊,一些具有灵活经营策略的画廊在逆境中生存下来,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 佩斯北京的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去年以来,内地市场行情调整,运营成本上升,画廊经营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好在画廊在海外和港台地区拥有较大客户群体,相比寥寥可数的内地买家,海外客户一直是佩斯的“源头活水”。佩斯画廊在拥有全球很多重要艺术家的代理权,尽管近些年佩斯北京画廊增加了国外艺术家展览数量,但是,国外艺术家作品在内地销售情况一直不甚理想。受到税收和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去年以来,佩斯北京一直在中国香港物色场地,想要尽快在香港开设分支机构,以缓解内地日益加剧的成本压力。 索卡艺术中心负责人萧富元告诉记者,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从2008年以后加速了探底,如今的行情是多年积累的反应。“很多中国人把艺术当成一种投资,而不是消费。2012年,经济情况不好,买的艺术品就很难卖掉。”萧富元说,去年,北京索卡的销售情况也不好,他们用在台北和台南两家店的利润来弥补北京索卡的亏损。尽管如此,他仍然对大陆市场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认为,画廊要想生存就要研究当地市场,要能“入乡随俗”、“接地气”。 亚洲艺术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在台湾地区的画廊经营情况相对稳定,客户也比较稳定,但是可开发的客户资源已经有限,在内地开分支机构主要是这方面考虑。目前,他们通过与海外的基金会合作,为艺术家在海外举办展览,来培养代理艺术家的内地市场,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据AMRC艺术市场分析研究中心统计,截至2012年11月,仅北京798艺术区,画廊数目由年初的207家画廊减少至173家,就有34家画廊关门。 画廊业作为艺术市场的最前沿,对市场的冷暖最为敏感。中国当代艺术品曾经经历了水涨船高,很多当代二三线艺术家的作品价位一度随之上涨。在看准行情之后,2006年,画廊开始一轮野蛮生长的时期。此后,一些外资画廊看准机遇,也纷纷进驻,相比这些外资画廊的本国条件,当时在中国内地开画廊,不仅房租、人员工资等等运作成本相较本国低廉,还有良好的市场预期。然而好景不长,中国内地特别是京沪两地,在经历了几年房租、物价的飞速上涨后,运营成本急剧上升。近些年,当代艺术市场的泡沫消退,很多价格一度虚高的作品缺少后续接手买家。 上海红坊艺术区负责人、红坊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邓刚告诉记者,红坊的画廊在经历过早期的“开张吃三年”之后,当代艺术品溢价率回落,画廊经营大多勉强维持。在北京的各大艺术区,每年也都有一些经不住市场考验而退出的画廊。 此外,近些年随着手握大量资金的艺术品基金、艺术信托等艺术品金融类行业对拍卖市场的助推,拍卖行业成交额连年报喜,这让画廊业在市场中的地位显得更加微不足道。一二级市场的倒挂,也使得一些画廊开始与艺术品基金公司、拍卖公司合作,通过他们销售手中的作品。 |
|
|
|
胡润排行 |
姓名 |
分类 |
年总成交额(万元) |
1.范曾 |
国画 |
93,814 |
2.何家英 |
国画 |
61,773 |
3.赵无极 |
油画 |
61,483 |
4.曾梵志 |
油画 |
40,523 |
5.崔如琢 |
国画 |
32,680 |
6.张晓刚 |
油画 |
31,185 |
7.王子武 |
国画 |
24,670 |
8.周春芽 |
油画 |
20,902 |
9.陈佩秋 |
国画 |
20,110 |
10.史国良 |
国画 |
19,390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