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牡丹花魂笔底生
作者:李 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18
女画家李明是菏泽人,家乡因牡丹而名,斯人也以善绘牡丹而闻达画界。菏山雷泽不仅养育了李明,还赋予她戛戛然有创造力的艺术生命。 史载,我国的牡丹种植中心明初便已移至山东菏泽。发展至今,此地已有数千亩牡丹田,培植了上百个品种。每逢花季,盛开的牡丹若朝晖五彩霞,如夕照火烧云,云蒸霞蔚,气象万千。李明说,我就是在牡丹花丛里长大的,从小就爱花,读书时就开始画牡丹了。 李明在北京的画室,俨然一处牡丹艺术馆:处处可见笔床砚匣、牡丹画册,四壁挂着牡丹画,长桌上铺着正在创作的牡丹画,她喋喋不休的也是牡丹。在李明童年的记忆里,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最眷念的就是谷雨。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老县志记其盛况:“每至仲春花发,出城迤东,连阡接陌,艳若蒸霞”。花开时节,入目怡红快绿,花香弥漫四野,人在花中游,花为游人开。小李明也和玩伴们牵手出行,连日里四处观花,情动时还会唱起童谣:“牡丹红,牡丹白,牡丹花开迎风摆。”李明开始学画后,花会便成为她学艺写生的好机会。郊游写生,时常会遇到外地来的画家,偶尔还会幸遇绘花高手。李明人机灵谦逊,总是找机会去讨教。人家看她少有灵气,且出手不凡,也都乐意赐教。岁岁观花会,朝朝画牡丹,李明觉得这种体验不啻心灵朝圣,每一次都会有不寻常的感悟。 谷雨过后,日子也平静如常。花谢了,叶萎了,面对那些枯枝败叶,李明的心空落落的。她说:“家乡人养花就像种庄稼一样。城里人的院子里,也种满了牡丹。”打小,李明就跟着家人养牡丹。她用一双明净的童眼,悉心观察牡丹生长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细节。暮秋时分,李明和家人开始移植牡丹。霜冻来了,她竟将自己的花棉袄覆于花株之上,好让牡丹安全越冬。邻家老翁见之大发感慨:“这丫头可是牡丹仙子转生的?”跟着家人和花农,李明学会了分株、嫁接,学会了剪枝、拿芽,懂得了何时施肥、如何保墒、怎样铲除杂草和疏松土壤。她伴着牡丹过日子,用画笔记录着牡丹生长的荣枯变易,时时感应着花儿叶儿的生命律动。小有名声后,街坊邻里便来向她求画,工于女红的妇女,还用她画的牡丹做样子,拿去在鞋面、书包上绣花,做盘花式钮扣。这些寻常小事,却激励着李明潜心学艺。她觉得,要画好牡丹,先要懂得牡丹。李明最钦佩牡丹“舍命不舍花”的那股劲头,凋零之前,它总要拼着老命开一次花。在李明看来,一朝绽放缘自长久孕育;学画也是一样的道理,耐得住性子,下得了工夫,方能有所收获。 催花,原是菏泽花农的独门绝技。传统的技法叫“烧火龙”,就是用浸过桐油的毛头纸当玻璃进行光照,催得牡丹寒冬开放。近些年,催花技术日趋成熟,花农可以按需调节光和空气,控制温度、湿度,遂使“花开随人意,四季吐芬芳”。花开的日子多了,李明怡悦之情可掬,她总是出去写生,面对一丛牡丹,一坐就是一天,静观默察,画笔不歇。她画过的“金阁”“海黄”“冠世墨玉”等,都是可在冬令开花的牡丹。 菏泽就是老曹州,所产牡丹人称“曹丹”,以其花大、色艳、型美、香浓而“甲海内”,被视为观赏牡丹之上品。明清以来,菏泽先后建起十几处规模不等的牡丹园,所植牡丹多有名贵品种。几十年来,李明跑遍了这些大大小小的园子,像创于明代的毛花园,建于清朝的赵氏园、桑篱园,以及近年新辟的牡丹园。若问缘何花开频,知有殷勤觅花人。在洪庙村的“曹州百花园”,李明不厌其烦地描摹着“春红妖艳”“银红球”等新培育的品种;她还多次前往王梨庄的“古今园”,向花农请教牡丹种植技术,与乡民一起用桧柏编制艺术造型。李明学画,就是这般痴迷、这般辛苦! 李明是在牡丹之乡长大的,从小就浸润在牡丹文化之中。菏泽人喜看牡丹、谈牡丹,好画牡丹、写牡丹,民间流传着许多有关牡丹的趣闻掌故。李明说,我们菏泽人的生活与牡丹息息相关。除了赶花会,她还喜欢看花灯。菏泽彩灯名目繁多,一般分静灯、动灯、消息灯三种,做工精细,意味无穷。看罢花灯,意犹未尽,梦境里还幻化着各色花灯。在李明心里,牡丹总是熠熠生辉的。菏泽人皆以牡丹为荣,李明尤甚。读小学时,她就拿起画笔,让千姿百态的牡丹在纸面上复活,让四季的日子都变得鲜活起来。她爱牡丹、画牡丹,心痴痴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