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无言落笔有声
作者:李 兵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12

——评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时代审美价值(节选)

陈焱

 

 

 

在中国山水画坛,李兵是一位独具一格卓有成就的画家。

李兵“块斧劈”皴法的创立以及“挤白法”、“衬白法”等绘画表现新技法,构建起了其独特的笔墨语言和个性表达风格。他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与创作的重要价值在于,以其充满现代意味的审美原创性,并以高原雪山为取材对象,从自然景观中获取了新的文本范式和艺术图式。其气势恢宏、令人耳目一新的雪山题材山水作品,不再重复和延续明清以降文人画的残山剩水和逸笔草草的狭窄趣味,并以其博大庄严的构图、雄健质朴的阔笔书写以及个性化的表达,为当代画坛注入了一股清新元气,奉献了一幅幅涌动着时代精神的精品力作。其探索求新的思想内涵和超然画外的笔墨语境,以及开辟水墨山水新境界的艺术探索精神和开拓创新勇气,展现出其对中国画写意传统的深度解析与面向当下和独步未来的胆识情怀。

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探索与实践,对于当代中国山水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意义与启示:

 

一、创新精神与艺术担当

中国画传承与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但凡创新,都意味着对于传统的突围,意味着对于经典的突破,意味着凤凰涅槃,在痛苦挣扎中脱胎换骨。艺术创新,更意味着对传统文化中陈规旧习的破冰与消解,当然,艺术创新也意味着风险,甚至意味着失败。因此,创新需要艺术自信,更需要探索精神和开拓勇气。

毫不讳言,美术史上表现雪景的画作不少,但是纯粹以雪山作为表现对象的作品不多。使用传统中国水墨来表现雪山,在李兵之前虽不能说前无古人,绝无仅有,但鲜有人涉足却是事实。

李兵在梳理总结前人写实和写意技法之后,发现雪山作为独特的山水脉象,诸多传统皴法和传统染法,都无法尽善尽美地表现雪山独有的冰雪神韵,不能生动传达出朝晖夕照、气象万千的雪岭山色变化。而且使用传统技法表现高原雪山物象,很难表现高原雪山粗旷而纯洁的品质,无法传达出高原雪山那种清丽而祥瑞的无言大美,以及任凭风云变幻总是静若处子一般的静穆与庄严。

没有雪山题材的画作可供临摹,没有相关语汇、技法、理论可资借鉴,这对于一心要以高原雪山为题材进行创作、“代言雪山神韵,展示中国气派”的李兵来说,皴法的创新就成为一个必须面对、必须解决的问题。

可喜的是李兵没有在困难面前停下脚步。相反,他以一个探索者和挑战者的姿态,把创作独具一格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为自己传承前人、超越自我的目标,显示出一个优秀艺术家应有的艺术创新精神和艺术探索勇气,更展示出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历史责任与艺术担当。

这些年来,李兵利用每一个节日假期,遍访雪山大川,足迹遍及青藏高原大大小小数十座雪山,甚至远达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列雪峰。珠峰脚下、贡嘎山周围、折多山上、念青唐古拉山脉,以及香格里拉群山、梅里雪山、冈底斯山、新疆天山、玉龙雪山、日喀则、羊卓拥和勃朗峰、少女峰、铁力士、马特角等,都留下了李兵釆风写生的足迹。

李兵在完成对于高原雪山从肌理到神韵到内在意蕴的全过程审美认知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创作热情,创作出了一批雪山题材的精品力作。比如《不是春光胜似春光》、《乾坤朗朗》、《无限风光在险峰》、《岁月之光》、《寒雪凌空》、《铁骨冰肌蕴和风》《何言冷峻难出彩》、《珠峰连天地》(见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中国当代名家画集·李兵》第4页至第22页)等一批探索性作品。从笔墨层面看,这个时期的作品,虽然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还略显单薄,技法还不够成熟,构成还比较简单,张力略嫌不足,画面还不够空灵,但这些雪山题材山水画作,在更深文化底蕴层面上却已得到了较好的表现。

由于有独特的创作理念和崭新的笔墨语言作支撑,李兵在雪山题材山水画创作中,激情满怀地创作出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向我们描绘出一个个冰清玉洁而又暖意融融的神圣世界,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大能量,热情赞美了祖国大好河山,讴歌雪域高原各族人民坚强不屈、生生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李兵眼里,高原雪山是至高无上的,总是像神灵一般庇护生灵,关爱人类。从他的系列雪山题材画作里面,我们看见了李兵那种发自内心的对于雪域神山的敬仰和崇拜,并将这种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精神高度和艺术高度。

李兵笔下的雪山题材画作,看似写实,实际上是在着力写意,而且是更高级的写意。写意的本质是神似和意会,李兵并没有使用笔墨去画雪,他笔下的白雪,实际上是白纸的本色,而雪的厚度和质感则是通过传统中国画的勾、皴、点、染等写意技法来完成,写意性、书写性特征非常明显,完全不同于其他使用矾水、洗衣粉、盐、胶、揉纸等肌理效果或甩纸浆、喷色墨等制作方式完成的雪景作品。因此,李兵画雪山,根本没有画雪,不着一笔一墨,却让观者真真切切地感觉到了雪的存在。

不着一笔,就气韵生动,不落点墨,便满纸生烟。这是李兵表现雪山的独到之处。这种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表现手法,应该说达到了中国画写意精神的上乘境界。特别是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由于契合了中国老子阴阳、虚实哲学观念,从而把观众带到一个至真至美的境界,观众在观赏李兵雪山画作的同时,也因此经历了一次高级审美体验。

 

二、笔墨探索与写意解读

支撑中国水墨画民族特色的基础是以点线(即皴法)变化为主的笔墨语言。传统水墨画以不同的点线和墨色变化来概括物象,千百年来被画家们熟练运用。但传统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却难以淋漓尽致地表现高原雪山的壮美。正是在现有传统“皴法”不够用、在表现特殊题材时不管用的情况下,李兵才潜心探索研究,独创了“块斧劈”皴法来表现雪山的岩石或冰川结构,在堆雪的位置留下空白,然后通过积墨、积色、积水和环境烘托,“挤”出雪的质感,“衬”出雪山的色泽,即“挤白法”和“衬白法”。

李兵所创造出的这种雪山画技法——“块斧劈”皴法和“挤白”、“衬白”染雪法,我们不妨可以称之为“李兵冰雪皴”,或者干脆称之为“李兵皴”。

“李兵皴”的特点在于,画家在着力表现雪,但却没有画雪,而看画的人却不因画家没有画雪而改变对雪的认知。这就是一种更高级的写意,是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区别于所有其他水墨山水画的地方,也是他从理论到实践对于中国写意画的一个独特贡献。

“李兵冰雪皴”的成功探索与实践,无论是在创作理念还是在技法探索方面,都开辟了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新境界。更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于,“李兵冰雪皴”解决了千百年来难以融合的黑白矛盾,而且填补了使用传统中国画技法生动表现高原雪山的美术史空白。

应该说,李兵冰雪皴法的创立,是他坚持深入生活,坚持长期探索实践的结果。他自创的“块斧劈”皴法以及“挤白”、“衬白”染雪技法,比传统山水画中其他的技法更能表现雪域高原的特质,其独到的笔墨构成和明快光感,极大地提高了高原雪山在造型、色彩和肌理上的表现力。

中国绘画,历来以山水成就最高。山水画作,以宋元为妙。在辉煌灿烂的中国山水画艺术长廊中,以独特技法表现雪景而独步天下的画家少之又少。李兵以传统水墨为基础创出的冰雪皴法,为我们描绘出了雪山挺拔、高洁、大气、厚重的雄姿,充满了正大气象和阳刚之气,它所传递出来的自然信息和人文意蕴,恐怕是许多工笔作品和摄影作品也难以企及的。正是从这个角度上说,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与创作具有当代审美的标杆意义,特别是他对传统写意观的突破或将成为美术史上浓重而精彩的一笔。

 

三、原创性创作与个性化表达

一个严肃的画家必须是原创画家,而不应该是亦步亦趋、照葫芦画瓢,更不能是天天炒残汤剩饭的画匠。

毫无疑问,在中国画从传统走向现代的众多探索中,李兵属于在水墨山水领域开疆拓土的佼佼者。这不仅仅表现在他的山水画题材开辟了雪山题材山水画的新境界,而且还表现在“李兵冰雪皴”和“挤白”、“衬白”染雪法,创新了中国水墨画的笔墨语言和表现技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李兵是一位严肃的画家,一位追求原创性创作和个性化表达的画家,更是一位有历史责任与文化担当的优秀画家。

他的原创性除了皴法、染法和构成等中国画传统笔墨语言和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外,还表现在他的每一幅作品,都是发自肺腑,源于心田的呕心沥血之作,而不是反反复复地“炒剩饭”,即便是画同一个物象,也一山一画,一景一稿,保持了每一幅作品的原创性,突出了个性化表达。

但凡好的绘画作品,总是根据自然物象的典型特征,选择或创造能表现其特征的用笔、用墨、用色和用光,以点线皴擦、干湿浓淡和明暗虚实,来描绘自然,诉说生命,揭示思想,渲泄情绪,而不是单纯的制作方法的展示,更不是笔墨技巧的卖弄。从技术层面看,如果说小斧劈解决点的问题,长斧劈解决了线的问题,“李兵块斧劈”皴法则解决了面的问题。“李兵皴”虽然只是在技法上前进了一小步,却由于建构了一套崭新的雪山高原题材水墨山水的全新图式与表现技法,把中国山水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值得指出的是,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由于在“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的创作理念指导下完成,注重把传统笔墨与自然物象以及自身感悟相结合,既随心所欲写景,又以景造境,法自然,去雕饰,写“心象”,最终传达给观众的是一座座博大辉煌、气势恢宏的巍巍雪山和气象万千的莽莽高原。他的雪山题材画作在展示传统中国画古风逸韵的同时,充满了现代审美情趣,精气神贯通,水墨彩协调,将雪山之大美淋漓尽致地倾泄于宣纸,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笔下的一幅幅冰雪高原山水画卷,让人感觉身临其景,仿佛在酷寒的境地中突然看到了昂扬的生机和火热的希望。其带给观众心灵上的震撼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也是一般山水画作所望尘莫及的。

用我家笔墨写我家山水,是齐白石先生的一个重要美术观点,却成为了李兵终生的艺术追求。

仔细品读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时,就会发现他不仅坚持原创性创作,而且一直致力于构建自己的笔墨程式,寻找个性化笔墨语言。这种探索性的努力和原创性的坚守,让李兵跟古代先贤和当代山水画家保持了距离,也让他的雪山画作从图式结构到笔墨语言保持了清新的叙事特征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在中国美术史上,因为创造了一种新的笔墨图式或新的绘画技法而青史留名的不乏其人。相信只要假以时日, “李兵冰雪皴”也将以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而载入美术史册。

 

四、冷僻题材与温暖主题

创作题材对于任何文学艺术来说,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选择什么样的题材作为表现对象,对于一个画家来说,往往事关成败。就像米勒选择农民,梵高选择向日葵,齐白石选择虾,徐悲鸿选择马一样,创作题材选择的成功,让这些大师巨匠笔下的题材成为20世纪世界画坛的经典绝唱。

当然,画家选择什么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与自身阅历、艺术观念、审美倾向等密切相关,甚至跟画家的胸襟气度、眼光见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从创作题材的选择来看,李兵是幸运的,也是理性的。

应当承认,高原雪山题材在中国山水画里面是相对冷僻的,历史上山水画领域以高原雪山为题材进行表现的画作也是寥寥无几,即便有,能够流传下来的传世之作也是寥若星辰。

从题材选择,到表现主题,到经营位置,再到随类赋彩,挥毫落墨,李兵的确是匠心独运,下了功夫的。他把自己熟悉的高原雪山作为创作题材和表现对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路径和方向,当然也反映了他的艺术观念和审美倾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创作成果——毕竟,选择一个冷僻的完全陌生的艺术“空白地带”作为突破口,出成果的几率比选择大家都耳熟能详的题材似乎更容易,但必须基于对题材的充分认识和了解。

李兵的大部分山水画作品,都表现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高原雪山。在他的笔下,由于雪山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和品格,注入了一种博大而顽强的生命力,冷冰冰的高原雪山,成为暖融融甚至红彤彤的物象,给予人们情感上一种莫大的慰藉,精神上一种强烈的向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优秀艺术家的独辟蹊径和慧眼独具。

观察一个画家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评价一个有艺术成就的画家的创作和作品,需要考察他的成长环境,更有必要对他的生活阅历和艺术经历做一个梳理和观察。透过李兵的艺术年表可以看出,从学生时代开始他就是一个文艺青年,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到大学,都是学校的文艺骨干。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李兵大学毕业即作为四川省首届优秀大学生被组织选派到甘孜藏族自治州工作锻炼,开始了长达10年的高原生活,终日与雪山为伴。这康巴高原的10年,成为一段令李兵终生难忘的经历,也成为他艺术梦想的起点。

正是在这里,李兵不仅完成了对雪山、对高原的感性认知,而且为确立高原雪山这一创作题材和方向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正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对于自然与人、人类与艺术的哲学思考。还是在这里,李兵完成了对人生、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终极追问。以至于20多年后,李兵在他的叙事诗歌《我为何要画雪山》里这样表白:

“从我初见雪山/……/这胜似仙境的画面/注定了我与康藏圣地的情缘/……雪山的高大/雪山的庄严/雪山的圣洁/雪山的冷艳/还有阳光下雪山的多彩/雪山的绚烂/无不震撼着我的灵魂/为之代言的责任/便种在了我的心田”……

在这首诗歌里面,李兵明白无误地告诉世界:因为有了雪山召唤,我才会“为之代言”。一个有梦想、有追求、有责任、有担当的艺术家也由此茁壮成长。

 

五、艺术价值与时代意义

李兵的艺术探索与实践,实际上回答了一个当代艺术家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要问题,就是在中国快步走向世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大背景下,中国画如何延续传统精神内核与深层文化基因?如何处理好中国画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中国画家如何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的精品力作?对于这个问题的态度,实质上反映了一个画家的历史责任与艺术担当。

值得指出的是,李兵对待中国画传统与创新问题的态度,始终坚持传承与创新发展并重,坚持在传承基础上创新发展。他认为,继承传统文化既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也不是食古不化,而需要以人类实践为基础,以时代精神为导向进行创造、创新和发展。中国画需要传承,但不能没有创新。传承的意义是延续民族精神的血脉;而创新则是弘扬传统文化,让民族精神留下时代的烙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发扬光大。这种思考和实践,使李兵的创新更为理性,也更具建设性。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同时,也让他创新的起点建立在深厚的传统基础之上。

从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作来看,他是一位有艺术担当、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当代优秀画家。他致力于构建传统精神框架下具有时代特征的崭新现代山水图式文本,其作品以蕴含强烈自身情感的笔墨叙事方式,营造出高原雪岭的风骨意境与人文内涵,既表达出对传统山水画的崇高敬意,也展现了对于传统写意观的突破以及现代山水的重构。毫无疑问,李兵作品契合时代精神的艺术理念与放眼未来的文化视野,彰显了他雪山题材山水画探索及其创作的时代意义和学术价值。

李兵认为,使用传统水墨表现高原雪山,不仅需要笔墨技巧,讲究笔墨韵味,还必须强化形式美感,突出画面语言的象征性,通过既艺术又直观的表现形式,再现高原雪山挺拔、雄峻、坚韧、神圣之美。众多雪山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敬奉为神山、圣山,受到顶礼膜拜。因此,水墨雪山画无疑要把雪山雄姿作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且以传神的手法,刻画出它独特的壮美。

如果从纯粹技术性角度来观察,要表现好高原雪山,还有一个关键要素,就是墨色如何把握,冰雪如何烘托问题。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和冰雪的厚薄明暗,取决于雪山所处的季节和时空。春夏秋冬和早中晚及阴晴霞雾都有不同的雪山面貌,因而也就有不同的表现方式。李兵在长期深入生活、写生创作中,对于雪山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和不同时刻所呈现出来的景观物象,可谓洞察秋毫,入木三分,因此抓住了物象的神韵来进行创作,表现出了雪山的神采意味,表现出了雪山神奇、粗犷、博大、高远的内在意蕴和坚忍不拔、清逸雄浑、天人合一的独特意境。

必须指出的是,李兵在进行中国山水画艺术探索与实践的同时,一刻也没有停止对于现代山水画理论的探索和思考。他结合创作实践提出的一些现代山水画创作理论,展现出了一个当代画家优秀的艺术素质和理论修养。比如,李兵在他的《水墨雪山画创作的实践感悟》中就认为,笔墨技法应随物而变,不能使用一种皴法去表现所有物象,要在体察自然的基础上品味自然,在笔情墨趣中抒发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心灵感悟。这就是他所说的“皴随物定”法则,也是中国画写意精神的精髄。李兵还总结出了“六象轮回”写生创作规律的理论。“六象轮回”的艺术理念内容包括:发现景象,观察形象,了解本象,熟悉对象,提炼气象,表现物象,并撰文具体阐述了由写生到创作,再由创作回到写生,即先将自然精神化,再将心象进行物化,在不断轮回中提升创作水平和审美层次。李兵还根据创作实践和经验,把水墨雪山画的构图艺术概括为“六感”,即:远近有通透感,高低有错落感,浓淡有虚实感,向背有距离感,穿插有掩映感,色彩有时空感。

李兵这些艺术理念和创作经验的提出,既是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实践进行一次系统的梳理、回顾与总结,无疑也是对传统中国山水画创作理论的积极补充与极大丰富,相信其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历久弥新。

艺无止境。作为一种艺术探索和实验,李兵的雪山题材山水画当然不可能十全十美,更非达到了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既然是探索,是创新,就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发展,正如李兵自己所言:雪山题材山水画的创作还需要完善、提升、发展。比如,他的图式结构大都比较饱满,留白不够,空灵不足,也就少了一些让人遐想的空间;他的笔墨线条比较熟练,但在叙事时略显繁缛,不太干练,似乎还可以再做一些“减法”;他的题画诗虽然也是作为作品的一个构成而存在,甚至是他作品的一个特色,但款式不必千篇一律,似乎也可以根据作品主题做进一步改进;就是“李兵块斧劈”皴法本身,也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使之更加凝炼,更加完善。

任何艺术都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艺术。作为中国画当然也不能例外。

艺术必须为大众服务,而不能只是少数人的“卡拉OK”。中国画发展到今天,改革创新呼声不绝于耳。逸笔草草的写意情趣,难以展示自然之大美,更无法满足时代审美的要求。在崇尚探求世界本真,追求亲近自然,留住乡愁记忆,为人民书写,为时代放歌的今天,中国画需要在反思中开拓,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提升,在提升中完善,使国粹艺术更接地气,在大众审美的滋养中蓬勃发展。这是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更是艺术发展进步的规律。这也正是李兵雪山题材山水画创作意义和价值不可低估的原因所在。

 

作者系独立撰稿人、著名评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