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如琢先生的指画艺术
作者:崔如琢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577

    如果说,中国诗的最高境界,是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中国书画创作的最高境界,是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那么,这象外意外,就成为诗人、书画家的共同追求。但是这一境界,又该如何达到呢?可以说,历代艺术家为了达到这一最高目的,几乎穷尽了毕生的精力。

 

  如果说,高其佩、高凤翰等人在指画上只是初试,并且确定了指画的审美原则,潘天寿扩大了指画的幅面,并在画面的经营上极具匠心之外,那么,崔如琢先生,则是有意识地将指画在当代推向一个新境界的国画大家!

 

  如琢先生从事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差不多已有五十年的历程,指画的创作虽然只有五年左右的时间,但其背后的基础却正是这五十年的经验之所累积!所以他的指画创作在画展上一亮相,即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声。

 

  如琢先生反复强调,继承重要,创新更是作为艺术家的重要任务,但是,如何创新?什么样的艺术样式才算创新……等等问题,一直萦绕在如琢先生的脑海。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他就不断地寻求着自我的艺术道路,虽然从师承的谱系上来说,他既有秦仲文先生所教诲的以四王为代表的正统画派一面,也因师从李苦禅先生而得了齐派的真谛。不过,这一切只是他的基础,他更在此基础上,广泛地从中外艺术史中寻求审美理想与创作的灵感,清初四僧尤其是八大山人和石涛,都给了他许多启示。不过,在面对历代的绘画高峰时,我猜他一定在如何在出新的问题上苦恼过,否则不会有封笔之举。

 

  难道不是吗?无论是人物画、山水画,还是花鸟画,都因为历代杰出大师太多而堵塞了后人的开新之路,后人穷其一生精力,仿佛也无法跳出前人的藩篱。但是,指墨却给了如琢先生新的可能性!于是,他顺着这条路,信心满满地前进着,探索着。

 

  的确,正如他自己所说:他从中国绘画的伟大传统中找到灵感,这灵感不仅保证了笔墨的纯正性,同时更找到了创新的可能性。

 

  创新的可能性从哪来?西方人的思维很简洁,只要与前人不同,即是创新。但是,在中国艺术思想史上,传统与创新并非是截然对立的,温故知新是最好的方法与途径。传统意味着对知识、审美原则、惯例的尊重与传承,中国的艺术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写书而成的,也即是理论与实践、观念与技术的持续性的基础上书写而成的。在西方现代思维中,传统阻碍了现代化的发展;而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传统不应该必然地成为阻碍进步的因素,国为传统知识提供了也保证了过去、现在与未来之间的联系。它们之间的矛盾在于,当传统所需要的保留以及现代所需要的开拓无法达成平衡时,传统就必然受到威胁——与传统决裂,恰恰成为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中最强烈的目标。但是,在中国艺术家看来,无本无根的创新并不值得提倡,也不具有长远的生命力,新的艺术风格与传统的联系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传统的深入,恰恰可以点燃照亮未来的灵光。

 

  远观其势,近取其质。如琢先生笔下的枯树和石坡纵横变化,环转飞动之势,其力量感往往非毛笔所及,别具奇趣。高其佩曾有一首《述画诗》说:吾画以吾手,甲肉掌背俱,手落尚无物,物成手却无。显示中国指画艺术的至高境界。

 

  显然,在这个恰逢复兴和繁荣的时代,高其佩所开创的指画已经不是绝学,而是整个中国画坛上的一朵奇葩了。随着时间的推进,如琢先生的指画,也将迸出更耀眼的光辉。

 

  我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

 

  刘墨(北京大学历史文化资源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