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收藏家权力榜出炉 新旧收藏势力角逐 上海著名收藏家刘益谦
“拍卖现场挤满了热情奔放的中国人,所有委托竞拍的电话线都占上了,能抢上一部现场电话都算幸福。拍卖一开始,加价都以百万美元计,大呼小叫,老外们马上没了声响,只剩下中国人英勇奋战。”这曾经是圈内人士在博客中描绘的一幅热闹场景。大手笔的中国收藏家的确刺激了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的兴奋神经,但经过金融危机和收藏市场的双重洗礼后,如今仍在挥洒自如的收藏家则是那些鉴赏力与财力兼备的人。 来源:华夏时报 作者:于娜 往往收藏家榜单和富豪榜单都有重合的地方,顶级收藏家也是富豪榜上的常客。越是在艺术品市场低迷时候,人们越想知道大佬们会怎么做。中国的顶级收藏家都是身跨商业、金融、股市、楼市等多界,他们的艺术品收藏投资行为,不仅仅影响着艺术品市场的风向。 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和个人开始重视藏品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及对建构企业品牌的功能,而不再单纯看做是一种投资工具,这主要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收藏机构和个人把收藏规划建立在构建企业或私人博物馆、美术馆的基础上。与这些收藏理念转型相配套的是,对新藏品风格的期待和探索。由于近现代书画及当代艺术市场价格已严重透支,大多数藏家都致力于寻找下一波的收藏风格:更具有时代性、与时俱进的新探索、新风格。 另外新生代、富二代、藏二代的收藏喜好发生变化,他们更倾向于当代艺术和西方艺术,新近成立的一批私人美术馆多数以当代艺术为目标。新生代藏家的海外背景和成长经历,使得他们对当代艺术的兴趣不同于父辈,偏重于发掘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以陆寻、周大为、林瀚为代表的年轻收藏家正在崛起,他们有自己的家族资本和藏品,他们正成为私人美术馆大潮中不容忽视的新晋群体。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藏家的触角也已经伸到欧美艺术家,美国画廊业人士表示,一些来自中国30岁左右的藏家崛起快速而且非常强势。甚至,老牌的欧洲艺术博览会(TEFAF)今年也为他们做了调整,历史上第一次由策展人推出当代艺术特展,开始了从欧洲古典大师,向现当代艺术的试水和突围。因为TEFAF的主办方觉得,他们也需要适应藏家的新审美需求。 刘益谦 现年52岁的上海人刘益谦的商界身份是新理益集团董事长,藏界身份则是上海龙美术馆创办人。他是公众眼中最任性和最有话题的收藏家,曾经在国内外收藏界引发无数话题和争议。这些极具个性的标签缘于他在收藏市场上的土豪作风和在社交媒体上的惊人举动,比如晒出用价值2亿多的鸡缸杯喝茶照片等。 对刘益谦而言,在拍场上一掷千金早已成为江湖惯例,他以往已经成功将8件过亿元人民币的艺术品收入囊中。今年刘益谦先后在纽约、香港和北京的拍卖会上购入数件昂贵的中国艺术品,比如一件来自于亚洲艺术收藏先驱安思远的11-12世纪雕像,被刘益谦以 49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123万元)买入;一件以1402.6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8690万元)的明代佛经;以14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369万元)买下的一件宋官窑瓷器;以9315万元拍下的潘天寿作品《劲松》,这些藏品都被放入了刘益谦、王薇夫妇拥有的上海龙美术馆。 今年11月,刘益谦以十多亿元的天价买下莫迪利阿尼的作品《侧卧的裸女》,再次获得前所未有的高关注度,人们议论纷纷:刘益谦也加入到西方艺术品收藏队伍了?他是不是嗅到了艺术品市场新的风向?刘益谦的回答则是,这只是标志着龙美术馆进入新的收藏纪元。 万达集团 “万达在近现代中国画收藏上的地位,跟万达在商业地产中的地位是一样的。”——语出自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王健林在收藏界已经小有名气,他就敢于下重金,砸在一幅画上,当年曾以800万元分期付款买下傅抱石的代表作《龙盘虎踞》。在1997年,王健林第一次拜访吴冠中后,他开始花费巨资,几乎搜罗了所有流落在国外的吴冠中作品。2004年6月,万达集团为吴冠中启动全球巡回展,从法国巴黎开始,震动了中法两国艺术界。7月,王健林又将吴冠中画展搬到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 2014年,万达集团在纽约佳士得夜场拍卖中,以1.72亿元人民币购得毕加索名画《两个小孩》,拉开了中国企业家国际化收藏的大幕。万达在银行租了一个几百平方米的保险库存放艺术品,王健林正在建造大连万达美术馆,还准备在北京也建造一个美术馆。 王中军 两次惊动国际收藏界的大手笔,让影业大亨王中军这位“大哥级”收藏家彻底浮出水面。今年5月,在美国纽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华谊兄弟(300027,股吧)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中军以1.85亿元人民币拍下了毕加索油画《盘发髻女子坐像》。而此前在去年11月,王中军还曾以约3.77亿元人民币拍下了备受瞩目的梵高油画《雏菊与罂粟花》。去过王中军北京别墅的人,都感叹他的家就是一个私人美术馆,有多年收藏的几百件国内外各艺术流派的油画和雕塑,还有从法国买回的一个集装箱的欧洲古董家具。 王中军喜欢和同好在自己的家里一起谈论艺术,甚至曾经给一帮企业家大佬朋友们办过艺术讲座,也是马云等商业大咖的艺术收藏启蒙者。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建有自己的美术馆,取名为“松美术馆”,计划有八个厅,有一个厅是西方顶级艺术品,第二个厅是他喜欢的20世纪的作品。在他看来,美术馆在100年后很有意义。 新疆广汇集团 早在北京保利2011年秋拍上,以2.668亿元拍下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让新疆广汇集团在收藏圈一举成名。据公开资料显示,广汇集团近年来收入大批高价艺术品,每年在艺术品收藏方面的支出大约在1亿元。雪莲堂是该集团所属私人收藏机构,创办人广汇集团董事长孙广信从上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收藏书画,十多年来收藏了超过500幅近现代名家的精品书画,据称购买字画花费超过30亿元。 孙广信唯一的收藏准绳是近现代百年的优秀作品,为此不吝花费巨资。其顾问包铭山曾透露,广汇雪莲堂近现代美术馆也将落成,整体建筑面积约2.75万平方米。 余德耀 余德耀引人关注有三大原因:收藏当代艺术,推动美术馆运动,参与慈善。余德耀是出生于印度尼西亚的华人,已在中国生活了近二十年,作为印尼第三大农业公司的商业巨头,也是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余德耀的收藏以数量庞大和系统化为特点。 余德耀的收藏几乎涵盖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所有知名艺术家,包括曾梵志、王广义、刘炜、徐冰、周春芽、张恩利等,除了油画作品外,大型的装置艺术也是他收藏的目标。此外,他还收藏了一些国外当代艺术作品。这些藏品都成为他在2014年初投资上亿元建成的上海余德耀美术馆最大看点。 严陆根 严陆根曾是地产界风云人物,创办了南京最早的地产巨头利源集团,他也是上世纪90年代国内较早投入艺术品收藏的企业家之一。从西方艺术经典到中国传统书画,从百家湖博物馆到南京艺博会、南京国际美展,严陆根可以说把艺术生态产业链条都“玩”遍了。 在严陆根的藏品中,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西方古典和现代艺术大师的油画、雕塑、素描,达到数百件。其中毕加索、莫奈、罗丹等大师油画、雕塑等达百件,16世纪到20世纪西方传统画派以及英法学院画派等名家作品达五百余件。他所创立的百家湖博物馆是中国收藏西方艺术作品最多的博物馆。 他将自己的收藏历程划分为前十年主要收藏中国艺术品,后十年主要收藏国际艺术品,国内外排名前100位的艺术家作品基本上都收藏齐全,中国当代艺术品排名前几十位的艺术家作品也均有收藏,比如张晓刚、曾梵志、王广义、岳敏君等艺术家作品。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是未来20年收藏的重点。 李笠 “帽哥”李笠是收藏家中的微信达人,他今年在社交媒体上推出的“帽哥陪您看预展”专栏,已经在收藏圈具有很高知名度,以行家看预展的方式,对重要拍品进行分析判断,其幽默犀利的点评风格广受收藏者欢迎,由此带动和影响了一些企业家加入艺术品收藏队伍。 曾做过娱乐、房地产、金融的李笠,2006年开始进入艺术品收藏市场,很快确定了近现代书画的收藏体系。2011年秋拍,他以6095万元竞得弘一法师1929年作《华严集联三百》;2012年春拍中,用9200万元购买了傅抱石作于1944年金刚坡时期的最大作品《杜甫九日蓝耕会饮诗意图》。李笠不仅收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近现代名家的作品,极为难得的是他较早开始收藏关注价值被低估的黄宾虹作品,至今已成为国内黄宾虹作品的头号收藏家。 刘钢 今年4月,刘钢没想到自己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一条微信,爆料了一场某知名拍卖行拍卖会上疑似做局纷争,引发了艺术圈种种猜测和争议,刘钢本人也站到了风口浪尖。其实从业律师多年的刘钢是一个低调的中产阶层收藏家。 刘钢认为在艺术史上没有被收藏、没有被强烈关注的那些作品,要通过收藏来解释它,不管它的市场好不好,这是一个收藏家的关注点。刘钢收藏了50幅民国以前的油画,公立美术馆的人看到后都吃了一惊,几幅教科书上的画在他手里,非常有名的一幅是关乔昌的肖像画。在1841年和1851年,关乔昌的肖像画分别赴美国纽约和波士顿展出,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赴欧美参加展览的中国画家。拍卖会渠道迅速扩大了刘钢的收藏,在200多幅油画藏品中,他比较心疼的有七八十幅。有人建议刘钢建一个美术馆,他觉得那需要很多钱和时间,并不适合他。 周大为 “我会去看整个艺术生态需要什么,中国的艺术生态需要什么,那我就会去做,特别是还没有人去做的领域。” 80后当代艺术收藏家周大为说到做到,今年5月11日,他向法国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捐赠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徐震公司出品的《集团-(4把刀组合)》。周大为这一代的藏家似乎并不安分于只是收藏,他资助画廊、开办艺博会,参与艺术一级市场建设,还建立了CC艺术基金会,是一种非常国际化的艺术操作方式。但他还是希望把自己当做藏家来看待。 陆寻 年轻的南京人陆寻在英国剑桥大学读纳米工程的时候,还没想到要做私人美术馆,即便那时他已经很喜欢当代艺术,他第一次买的作品是草间弥生的南瓜和一张杜马斯的小纸本作品。十年后,作为家族企业的继承者,自称是被逼上梁山的陆寻将一个特立独行的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呈现在人们面前。今年6月8日,“绝对收藏指南”藏品展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开幕,展出了20余位风格迥异的中日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均为陆寻的个人收藏,他想通过带有自嘲质疑意味主题,去还原他本人的收藏体验,让置身其中的观者一窥收藏行为背后的一个思考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