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于中和汲古出新有感于郑和新书法艺术 会于中和 汲古出新 ——有感于郑和新书法艺术 文/彭庆阳 近日,有幸拜读郑和新先生的系列书法作品,边赏边思,边品边悟,突然意识到先生之名正是其人其艺的最好注解:“和新”意为“会于中和,汲古出新”。 和新先生自幼习书,曾于中国美院受业于章祖安、刘江、诸涵、陈振濂、祝遂之等先生,其艺术之路一直是在学中干、干中学,孜孜矻矻于艺术的探索。由于其转益多师、勤奋好学,先师古人、后师造化,既学前辈、又问同道,如此广采博搜,练就深厚的艺术功底,形成了卓然独立的艺术风格,以此声誉当代书坛。 纵观和新先生的作品,或小楷、或行草、或篆隶,迎面而来的都是那遁古的清气,有如清茗入口般的滋润,回味醇厚。作为江南水乡人,他的性情里与生俱来的有着灵秀之气,是东阳这一方水土所赋予的。他笔下的灵动与稚拙、古朴与率意的契合,于时下书风而言,多了几分清气和纯净、从容和悠然,由此看出和新先生不是那种恣肆张扬、急功近利的人。其作品在用笔上力求变化多端而又能和谐统一,结字上通过疏密、虚实的处理使单字艺术感的体势呈现出来,章法上通过字距、行距等方面调整书法作品的整体篇章,这些外在形式美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和新先生以“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人品、创作中平和的心境,并注重书法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这样,其书法含文包质,表现出刚柔相济、骨肉相称的中和之美。孙过庭《书谱》写道:“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思虑通审,志气平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这本是孙过庭对王羲之的书评,移评到和新先生身上,也甚为中肯适洽。 宋蔡襄《论书》云:“古之善书者,必先楷法,渐而至于行草,亦不离乎楷正。”足见楷书的历史地位和其价值,然而在当今这个浮躁喧嚣的书坛,楷书却备受冷落,这是因为楷书创作成效慢,且难以进行集字式创作,不仅对技法要求很高,而且需要较长时间的静心状态。在这种世风下,读到和新先生“正心、静气、法全、技高”的小楷作品时,实在是难掩内心的激动。先生于楷书法度严谨,虔诚敬畏,每每创作,于笔画反复审视,诸字来回推敲,可谓精益求精。其楷书特点诚如陈可先生所评:“楷书点画挥让多姿,撇捺潇洒舒展,雍容大度,颇具魏碑神韵。”又及康东方先生所论:“书作朴拙、法古不泥、中和渐变、自成风貌”。楷书所呈现的宁静、恬淡、严谨、平和之美,恰与和新先生的心境相契,他深谙:做学问也好,攻书法也罢,宁静与恬淡的心态都是必须的,都需要戒骄戒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其实就是楷书精神。 宋黄希先《论学书》认为:“学书先务真楷,端正匀停而后破体,破体而后草书。”在尚意的宋代,行草书盛及书坛,但对于楷书的重视可见一斑。如此也可端视出和新先生是一个真正有着大智慧和大才华的人,他对传统的理解不单单是技法的传承、笔墨的使用,而在于对话古人,与古人能够意会神贯,这绝非一般书家所能为之。这样,和新先生用楷书的“法、格、缓、静” 四大特性来提升行草书的品格与基调,以楷书功效来滋养着行草书,使其书作蕴含了较多的历史意味。他的行草书作品有着清朗俊逸、格清气爽之风,在一种简约清秀、雅致遒丽中诉说着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在率性的创作中寻找恣肆胸臆的放逸感觉,又在回首传统中寻找一种沉雄刚健的表意方式。因此,在他的书法创作中,其精神追求兼融了更多复合因素。在章法布局以及线条行走的逶迤中,点画肥不臃滞、瘦不露骨、简繁得宜、自然天真,笔笔迎让顾盼、相互关照,偶有笔断却意味相连,行行出气、协调有序,纵览通篇,则疏密相间、黑白呼应、穿插互融,其韵律犹如一曲优美动人的乐章。 和新先生于小楷、行草书之外,在其它书体上也涉猎颇深,如他的篆书凝重静穆、浑然天成、富有生机,在字形把握处理上既能做到体势一致,又能严守法度,字字有来历,决不随意杜撰,这与其高深的学养相得益彰,充分印证了他的深厚学识。和新先生在各种书体间游刃有余,在笔法、结字、布局上有种互参的统一和融合,这种融合源于他对传统书法的系统研习和高度认识。他取法传统,追慕古意,当作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态书写,在创作中,他更有自己的眼界和心境,那就是以传统为师,汲古出新。 对于每一个书法家来说,发展到一定的阶段都会受“瓶颈”所困,突破了这个“瓶颈”就会破蛹化蝶,进入到更深的境界;否则,也仅能作为一种爱好而已。突破“瓶颈”,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功力等层面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书法家的人文修养、综合素质。“功夫在书外”言之及此,何为书外功夫,可以说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万件事、师万人长、抒万般情和拓万丈胸。”和新先生是睿智的、清醒的,自幼习书到现在,在书法创作中,他总是把临帖与创作相互进行着,虽有成就,也从没有只去创作而忽略了临帖,我们可以在其书论《我临苏轼黄州寒食诗帖》一文中读出这点。于书法创作之余,他还热衷于理论研究,苦读艺术史论,根据自己的创作体会、心得感悟,写出了多篇书学理论文章,深受业界专家学者的青睐。他没有把自己在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方面的成果高高束起,而是转化到教学中去,为普及书法教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此乃中国文人之举,也是当代艺术工作者的一份社会担当! 对于富有综合素养、丰厚学识的和新先生来说,其治学主张、人文思想与先贤大师是一脉相承的,他的艺术之路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但这是一条通往大师的路。如此走下去,成为一个名留青史的书法大家,对于和新先生来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