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质静雅无激厉德厚朴茂规自远
作者:李玉德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120

— 记李玉德先生及其书法艺术
记者/肖智勇


     坦白地说,当我握笔真正想为李玉德先生写这篇记事性述评文章时,我的心却有些忐忑,尽管我曾经为不少名人前辈写过类似的文字。但李玉德先生行事做人的高格情操,已成为许多与他相熟的人群竟相学习的典范。同样,他的个人魅力不仅深深吸引着我,还将影响我现在和未来的人生。由莫名地敬畏而滋生的个人情感,我总担心会在行文中左右对其书法艺术的真实表述。然而,了解他的人都认为,生活中的李玉德先生其实就像一位诚朴、厚道的邻家大哥。基于这样的认知,我便心怀坦荡地为这位朴实的大哥写下了后面的感知文字。
一本颜帖驻根基
     李玉德先生1952年7月15日出生于豫南光山县一个普通的家庭。但因其祖父为前清秀才,父辈虽为农民,却也受书香之染,耕读持家,俱能识文断字,尤能写一手好看的毛笔字,这对幼年的李玉德影响颇深。60年代初,家里无什藏书,只有一本破旧的颜真卿书法字贴,少年的李玉德就依照字贴开始写毛笔字。家里有时无纸墨,他就用小树棍在沙地上点、横、竖、撇、捺地练习,并且口里还不停地念叨着:点点如桃,撇撇如刀,横要平,竖要直,结字见方,运笔有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小年纪就具备了写好毛笔字的天份。春节时,他不仅给自己的家门写春联,邻里之间也请这位少年“先生”去写春联了,这更激发了李玉德临习毛笔字的兴趣。人们常说,一个人的爱好一旦养成,一辈子是很难改变的。
    由于颜真卿在书法上,不仅继承了“二王”的传统,还研习了唐初欧、虞、禇、薛的书法优点,并接受当代书法家张旭的指教;更重要的是,颜氏吸取了六朝至隋唐以来民间书法家的新鲜营养,创造了唐代新的书体——颜体。颜体气势雄浑,形体敦厚,方严正大,面貌清新。在结体上,颜体字笔画端平,左右基本对称,字体宽绰,雄容大度,厚实壮美,字里行间含有刚正坚毅的气质。正由于李玉德先生少年时代为自己打下了颜体坚实的根基,这对他以后研习书法,尤对其现在的书艺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公务酬酢未忘书
    李玉德先生从政经历可以写成一本趣味横生的传奇。他完小毕业后即于上世纪70年代初参加工作。从大队支书干起,一步一个脚印,从人民公社的党委书记干到副县长,尔后迈着沉稳而坚实的步伐,由市县一把手干到副厅级,以至现在的正厅级岗位。
    李玉德,这位从山青水秀的豫南农村,从烽火大别山的腹地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他的身上沿袭着这片土地上优秀人民的纯朴真诚、勤劳、果敢、仁心善良、艰苦朴素、温厚谦慎、坚定不移的做人品德和处世精神。试想,一个人有了这样的品格与精神底蕴,还有什么样的目标不能实现?
     公务繁忙,又不能失去自己的爱好,李玉德先生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劳累了。他把研习书法当作生活中难得的调味剂,甘苦自中来,欢悦从中生。苦与乐在他设法“偷”来的空闲中,被李玉德先生或轻描淡写或浓墨重彩地涂抹在宣纸上,日子便像这宣纸一样厚厚地铺积起来。不仅如此,李玉德先生对书法的感悟却也一点一滴地沉淀下来,由表及里、由形而神;他长久地感悟着书法的魅力,享受着书法带来的乐趣,由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地升华着自己对书法深悟的美感,由一个境界到另一个境界地追求着书法的神圣,将体验与感悟蕴于心间,将激情和闲静与墨同研,凝于腕际,发于笔端,黑白之间任情挥酒。
     除了公务之余的临池不辍之外,李玉德先生不断地研习碑贴,他甚至买来一李厚厚地书法大字典,心摩手划,悟写合一。调入省城任职后,更是如鱼得水,书法视野及技法大开。由于对书法的执着与热爱,他亲手创办了“河南省爱心助残书画院”并自任院长。
心无旁骛醉书艺
     两年前,李玉德先生从河南省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的位置卸任,改任河南省人大常委、农工委副主任并兼任河南省残疾人福利基金会理事长。他在担任河南省爱心助残书画院院长的早期,就成功地组织举办了第一、第二届河南省残疾人书画大赛和河南省残疾人才艺展等大型书画展览活动。这一次的改任,李玉德先生将他的生活体验和对书画的感悟一起转化为自己内在的一种生命理想,他以朴素的人文情怀和一颗向善的仁爱之心,努力探索出“书画助残”光明之路,他以自己的行为践行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有益尝试。2014年10月21日,在他历时近一年多的四处奔走与艰难游历之后,“大爱中原”全国书画名家爱心助残艺术展在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华彩启幕。这次活动,不仅是对河南乃至全国书画艺术助残的一次有益尝试,也是对书画艺术家善心爱心的一次宣传,对弘扬中国文化以及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必将起到重要和积极的影响。
    近300多个日日夜,李玉德先生都是以一种感恩的情怀和济世之心的激励下,兴奋而劳累地走过来。这段光荣的日子里,他没有节假日和休息天,把工作之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这项有意义的活动中。他的辛劳换来了残疾人事业的勃勃发展,他的劳累也迎来了收获的喜悦;他的任劳任怨,他的坚持不懈,他的不达目的不回头的韧性与倔劲,终于让他又一次攀登了其事业的高峰。
     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使李玉德先生接触了全国各顶级的书画大家,以他的智慧与感悟,他从中汲取了其无穷的营养与超越。从此,李玉德先生开始了缩短生活体验与书法语言距离的实质性探索。为了表现自己体验到的并且已转化为书艺理想的那种静雅与冲动的创作激情,李玉德先生智慧地找到了一块提练与过渡的土壤颜体和汉隶。他研习《曹全碑》,他阅读《石门颂》,他首先将自己对榜书的创作把颜体的开张、宽博、揉进汉律的苍雄与浑厚之中。李玉德先生的榜书八尺巨幅对联:《春云夏雨秋夜月,唐诗晋字汉文章》之作,让人耳目一新,百品不厌。此八尺长联,单字气韵秀丽,正中寓欹,平和简静,内刚外柔。用笔内外拓合,放中有收,笔画圆润而正气中含。整幅作品结构严谨,笔势舒展雄健,是颜体与汉隶相结合的巧妙之作,其浑厚高古、阳刚健劲,又不失秀韵妍丽,乃榜书上乘之创作矣。难怪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书法导报》总编辑王荣生先生以极具挑剔的眼光品读后大为赞赏,并当场索要之收藏。
逸情闲静遂其志
     由于李玉德先生有着扎实的书法“童子功”,再加上其后来的超然感悟,他对书法的认知与操练已是水到渠成。当一部分从事书法艺术修炼的人们表现浮躁与急不可耐的时候,他却能长期坚持着一点一划的书写功夫,他以尊重汉字为天职,清心寡欲般,以对书法特有的虔诚,耐住寂寞地、清教徒般地步入书法艺术的神奥之门。他师古而不泥古,既崇尚古人,又从今人中找到较多的知音。在李玉德先生看来,书法艺术的探索不在乎与名人大家单独求教,而在于与所有书法同行中吸取众家之长。这期间,欧阳中石、张海、张志和、刘大为、陈洪武等一批书画界名流都对他的书艺进行了指导与点评。我敬重李玉德先生这种与民间书家交朋友,又从专家学者那里获得滋养的求学精神。
     品读李玉德先生近期的书法作品,他对“二王”的研习与浸润是有目共睹的。“二王”书法如同一个巨大的母体,自魏晋以来两千多年间,传达着永不枯竭且持久清新的生命讯息。一部贴学史,可以说是一部“二王”书风的流变史。李玉德先生根据自己艺术实践,从“二王”书艺及其思想中吸取养分,并随性所近,参以己意,融会贯通;把“法意”与“态势”相互交融与渗透,他以入仕从政的进取精神与责任心,同时秉心养性、抱虚守静,自成面目,形成个人书风。
     李玉德先生从对《圣教序》的研习中体悟了王羲之书行结构的闭合性规律,真实地掌握了在传统技法把握上什么叫“到位”二字。他以博大与慈善的胸怀提出了自己的书法观:“书法就是写给普通老百姓看的,千万不能让老百姓看不懂,看得眼花缭乱,头脑生痛”。这种普通的书法认知,实际上就是“二王”书法精髓:“好看而有味道”。
     我曾品读过李玉德先生的小字行楷唐诗四尺诸多书法作品。他总能把生硬的线条构架成一幅灵动的书法作品,很讲究点、线、面的布局与穿插。他于笔法遒劲隽永,结体端庄丰腴,体现了浑融淳纯的“中和”之蕴。行意婉丽,自然流畅,颇具闲适雅逸之韵,于宽坦俊朗的形神中,映照出他坦荡磊落、儒雅大度的人格魅力。
     我有一种预感,李玉德先生的书艺成就将来会以榜书引领其书法理想,终可成为书法艺术峰峦上一面猎猎飘扬的旗帜。他的榜书作品备受时人推崇,我以为,其结体秀雅俊美,浑厚高古,有很强的时代感。比如他写《紫气东来》六尺条幅,既有“二王”之气韵,又有汉简之风骨;四个字笔力劲健,端庄朴茂,却又气韵流畅,骨秀气清,古朴浑厚中又透出扁平方正。品读再三,却又能发现端庄逸致之中充溢着清纯雅正之气,让观赏者很自然地进入一种至真至善,心静如水的禅韵之境。
  我曾经很多次观赏李玉德先生榜书作品的创作,他总是一气呵成,气势贯通,用笔厚重,无论是入笔和收笔都一丝不苟,结体开张,雍容。我佩服李玉德先生超乎常人的悟性及触类旁通的书法理念。一幅书法作品,他都能恣肆而随性地融入多种书法元素,让人目不暇接,心荡神驰。比如他创作的四尺榜书横幅《藕花深处》,既灵动飘逸,又不失沉稳端庄;有颜体之骨力,泛“二王”之逸韵,却又能看到文徽明的苍劲及流畅爽快的运笔节奏。其书法用笔方圆兼并,中锋守势力透纸背,点线腾挪牵连,结体端正大方,古朴淡雅,法韵两胜。
   欣赏李玉德先生的书法作品,让人感触到他厚实的艺术修养、平静的书法心态以及纯朴高尚的人格力量。
  我认为,李玉德先生现在的书法创作态势,应该是一个良好的黄金期。他以平和的心态对事,以温厚的心态对人,以恬静的心态为书。在他的书法体念中,李玉德先生已经将长期的辛苦操炼与时间积累的顿悟形成其艺术生命的集中喷发和奔放,使得这种体验获得了艺术的永恒性。我坚信,他在书法艺术上会达到更高层面的境界,由此而升华的创作成就将会引起书法界的关注与思考。
    (本文作者为河南豫人书画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