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园区风景
作者:李铁军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024

记忆中的园区风景——李铁军的绘画


  自05年学院从东三环边的光华路搬到海淀的清华园以后,圆明园便是我常去的地方:并非因为一百多年前的荣耀与耻辱,事件毁灭的是皇家风景,遗址里依然苍翠欲滴,夕晖洒地。我倒是想寻找那些被荒草掩埋的小径,以及通向那些在圆明园中自发生长又被强力拆毁的村落残迹。十多年前我们这一代人中的不安分者在那里寻觅过乌托邦的理想,形成在权力话语之外的艺术群落。今天看来,他们在圆明园的短暂栖息竟然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中浪漫而又苦涩的一页。据说现在的海淀官府是后悔的,后悔错过了最有“钱途”的文化产业。当时这些穷愁的艺术青年被逐出圆明园,他们向东寻觅,迎着朝霞,是潮白河畔的通州宋庄收留了他们。十年前我去宋庄拜访朋友,那里仍然是京郊最为普通的农村,艺术家的日子过得艰难,但他们从不抱怨,一边画画,一边打理田园生活,眼里总是透着希望。而今天的宋庄似乎已是当代神话的发源地,官员、农民、商人、艺术家各尽所能,各得所需,已形成蔚为壮观的艺术生态链。我在挂着“中国宋庄”四个大金字的村口巧遇几位学院刚毕业就投奔此地的同学,言谈之间让我感到这里已俨然成为艺术青年向往的“革命根据地”。杨卫、洪峰曾与我谈过“宋庄奇迹”,都感叹奇迹来得太突然,变化的速度让有圆明园经历的老艺术家们还一时难以适应。
尽管如此,从昔日的圆明园画家村到当下的中国宋庄,脐带没有断,那本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存在,一种自由精神的存在。如今的我驻足圆明园,心系着宋庄,包括在那里创业的朋友,那远离皇家风水的潮白河畔。
  宋庄有了气场,便引来各路好汉。我要说的是李铁军,北京当代艺术馆的主持人,一位精力充沛的艺术家。他上个世纪90年代初去了玻利维亚,那是切·格瓦拉战斗过的地方,然后又在西班牙求学,回国后便选择在宋庄安营扎寨。北京当代艺术馆坐落在宋庄的一片葱翠林场中,灰墙、高矮不一的旗杆、碎石路。在没有展览开幕式的日子里,这里更像一处私人会所。铁军引我到后院的天光工作室,有曲径通幽,伴着雨后的蝉鸣、雾霭和林间散布的雕塑,眼前的一切几乎完全抹杀了十年前宋庄给我的记忆。
  这么宁静的环境本该享受,铁军却在宁静中画出了《园区风景》、《雾》、《大自然》、《花狗》等具有震撼力的系列作品。他的画均为大尺度的黑白灰单色处理,画面朦胧,似景非景,莫不是铁军在多年的闯荡中混淆了记忆的边界?而在完成的画面上,色浆的肆意挥洒和流淌又在割裂那些模糊的形象,莫不是铁军有意要用暴力来破坏风景的静谧?我无意追问艺术家在这些画中想说什么,但我关注他的言说方式,他对温文尔雅的山水画及书法传统有着一种缅怀式的日常操练,我想他从中汲取的养分也会影响到自身对园区风景的表达。
  如同我有着记忆中的宋庄,铁军也有着记忆中的园区风景。记忆是我们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价值体验,它混淆时间和空间,甚至完全抛开了它们,让形象时而模糊时而清晰。人们大都借助摄影术来保留记忆,而铁军则是把记忆本身直接写在画面上,从造型语言的角度看,形象的不确定性可以有效阻止宏大叙事的编织,因而让艺术家所有想说的只能是暗示,这里没有再现,更没有教谕。
  一般而言,风景得以进入人的视野,是因为人的在场,因此场域不是宽泛的、抽象的自然空间,而是生命个体得以呈现的具体环境,在铁军这里“场域”被转化为具体的“园区”。可以说当代人的生存“园区”不仅充满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或文化冲突,同时也充满着人与物之间,或人与存在之间的矛盾。心理学中所说的“风景失忆”往往是这种矛盾冲突的表现。如铁军作品中出现的公共汽车、铁轨、飞机等现代技术的产物虽让人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但其背后隐藏着对人的生存挤压和统摄力,一种人们无意识地自甘承受的理性规则。或许,李铁军的绘画只能以一种既朦胧又“暴力”的方式表达出个体生命在当代技术体系中脆弱的存在。
  人在“园区”中观看和画画,那么感悟在继续,记忆也在延续,而且是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延续。从圆明园到宋庄,近二十年来中国城乡的巨大变化让那些记忆中的风景变得支零破碎,公共景观的建造一边在编织宏大叙事,一边在不断掏空我们生命记忆中鲜活的细节,从而也让个体之间的差异变得模糊。是的,我们现在已经习惯于权力镜头中气势恢宏的大风景,园区在一个个兴建,风景在一点点变幻,留给我们的只是观看的彷徨。
  可以说,从模糊的记忆到当下现实的园区风景,李铁军在画面上一再质疑形象的不确定性,用矛盾的语言表达来拒绝矫饰的写实主义。我以为他是一位既横向拓展自己的实验领域,又进行纵向思考的艺术家。所谓横向和纵向,亦即是对东方与西方,传统与当代的一种立场选择,这种选择决定着艺术家的视野和判断。我们看到与改革开放同步的中国当代艺术已不再提供美容功效,它只是一份在社会情景的剧烈变化中具有人文关怀的现实主义记录,一份预防失忆的档案。
  从圆明园坎坷走来,或从欧美洗礼归来,今日的中国宋庄不问英雄出处,只是在不断聚积着能量,这里不仅是新时期农村包围城市的根据地,同时也是在时间和空间两条轴线上新一轮美学建构的交叉点,我相信李铁军这位充满激情、能量和智慧的艺术家已经确定了自己的价值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