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廖静文七年婚姻,一生坚守 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组图)廖静文(1923.4——2015.6)
今年是徐悲鸿先生诞辰120周年,学校成立了筹备相关纪念活动专门工作机构,其中由文化部、文联、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美协、徐悲鸿纪念馆联合承办的“纪念徐悲鸿诞辰120周年座谈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廖静文先生对于纪念座谈会的举办非常重视,于日前亲自签批了联合主办的函件,并表示要亲自出席。惊闻廖先生仙逝的噩耗,学院党委书记高洪、院长范迪安及其他院领导都表示深深的遗憾,并表达了深切怀念之情。高洪书记深情地回忆起今年1月23日到家中看望廖静文先生的情景。他说“我到中央美院工作两年多,每年春节前都代表学校领导班子和全校师生给廖先生拜年。她一直很关心学校发展,学校把徐悲鸿先生教诲学生常用的‘尽精微、致广大’作为中央美院的校训,她感到非常高兴和欣慰。她希望学校继续抓好素描教学,把学生的造型基础打牢。她期待到2018年出席中央美院建校100周年校庆活动。特别让我感动的是,她不顾92岁高龄和天气寒冷,执意要送我到门外并要看着我上车,怎么劝都不肯回。”
爱的神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
题记:当爱的追求在执着中坚守时,就产生了爱的奉献、爱的升华、爱的伟大,便成了爱的神话! 上个世纪,在内蒙古有位名画家叫苏由勒泰,此人汉名敖守敬,字:子衍,毕业于齐齐哈尔蒙旗师范。后来被誉为蒙古国新时期美术界的“开山鼻祖”,在蒙古国认为苏由勒泰是整个蒙古族、达斡尔族美术史上的开创者之一。但遗憾的是苏由勒泰英年早逝,在世仅37岁。为了解苏由勒泰的更多情况,决定拜见徐悲鸿夫人、徐悲鸿纪念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廖静文。 几经周折,终于在北京联系上了廖静文馆长并约定第二天会见。 已是子夜时分,我仍然不能入眠,我在想:明天我就要见到把一生的心血全部倾注于徐悲鸿事业之中的廖静文先生,她一生的守候不离不弃、一生的守望不折不扣、一生的守则尽人皆知,令人钦佩。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在驱使着她?是一种什么样的信念能使她如此地执着?她又对苏由勒泰了解多少? 当然采访前还是认真地查了查廖老的简历: 廖静文:1923年出生在湖南浏阳县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先后在长沙市十一小学、成都金陵女子大学读书,随后参加抗日文艺活动。193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央美术学院图书馆管理员。在1946年1月与徐悲鸿结婚。1953年9月,徐悲鸿因患脑溢血病逝。随之她将徐悲鸿遗作1350多幅及徐悲鸿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和近代著名书画1250多余幅,图书、图片、碑拓、美术资料等万余件全部捐赠国家,总价值约达百亿元以上,同时捐出了北京的一套寓所以建徐悲鸿纪念馆。为了写好徐悲鸿传记,她再次进入北京大学读书, 1957年她完成大学学业,任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同年,她撰写的26万字的长篇传记《徐悲鸿的一生》,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爱的话题:草原情结 爱的神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
不知不觉已是凌晨,我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北京市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徐悲鸿纪念馆。在徐悲鸿纪念馆的会客大厅里,见到了廖老、见到了这位使我仰慕已久的绘画大师的夫人,她比我想象的精神要好的多,我们献上鲜花和洁白的哈达,她非常高兴,笑容十分慈祥甜美。考虑到88岁的廖馆长身体状况,只预约了35分钟采访时间,只能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问廖老,您和徐悲鸿先生对内蒙古的民俗民风曾有什么样的评价?廖老思考了一下,似乎在从她的记忆里搜索,我不便打乱她的思维,静静地听她叙说: 你们知道悲鸿非常喜爱马,虽然悲鸿没有机会到过内蒙古,但是悲鸿十分向往内蒙古,并且很想去内蒙古写生,画一画内蒙古的马。悲鸿生前经常和我提到成吉思汗,他非常敬仰、佩服成吉思汗。悲鸿生前也非常欣赏元代画家们的作品是写实风格。对草原有很多幻想,由于身体欠佳而没去内蒙古采风留下了许多的遗憾。 有位画家叫尹瘦石,是悲鸿的好友,也擅长画马,曾担任过内蒙古美协主席。后来调来北京工作,之后常来看望悲鸿,与之经常谈论尹在内蒙古的事情。 我小心地将苏由勒泰的照片递给廖老,她看了看照片,沉思了片刻,笑着说:你们讲的苏由勒泰,记得悲鸿讲过。约在1926年苏由勒泰在上海的时候,和悲鸿有过交往,当时悲鸿从欧洲回到上海,在中国呆的时间不到一年。在这一年中,悲鸿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的画家及其作品,悲鸿对少数民族的艺术很关心。苏由勒泰很了不起,很早他就把中国的水墨画带到蒙古国,可以说他是将中国水墨画传到蒙古国的第一人,说他是蒙古国美术界的“开山鼻祖”是不过分的。苏由勒泰当年与大师级的画家们接触很多,当年他和中国的一些国画大师,如齐白石、徐悲鸿,这些有影响的人物接触过,他也是中国水墨画大师之一。 我问廖老:您去过内蒙古吗? 她说:去过,那是2005年,我去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举办徐悲鸿画展。到过牧区,在毡包里做客,和牧民一起吃饭。我十分喜欢内蒙古的风土人情,特别是蒙古族牧民热情、朴实。我一下火车,他们来欢迎我时就唱歌。吃饭的时候唱、敬酒的时候也唱、牧羊的时候更唱,他们的歌舞非常热情、豪放、粗犷且自然。 特别是从内蒙古少数民族的着装上就可以看出他们对艺术的热爱,内蒙古的民族服装都绣着花,颜色很鲜艳,我感觉内蒙古人民是很爱艺术的。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怎样学习艺术,比如说音乐和绘画,我相信当今内蒙古有那么多文化艺术人才,这和一个民族地区的追求有关系,特别是好多歌唱家、词作家都很优秀。 我觉得你们内蒙古文化艺术的研究工作很有意义,应该好好地研究研究,因为内蒙古的文化有它的特点。也是丰富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她有很多少数民族,正是这些少数民族的艺术,共同构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文化艺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她就不能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很丰富的、很有特色的一部分。内蒙古的各民族很团结和谐,是非常优秀的人民,而且很爱艺术。从蒙古族的文化生活上可以看的出来,从城市到牧区对生活的艺术也很关注,今后你们的民族文化艺术,将随着国家的发展,会更加发扬光大。 在内蒙古如果需要我能做的事情,都会尽全力去做,也很向往草原,我尽力而为。 爱的神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
当廖老谈到此处时,我突然想到,我们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预聘请廖老为名誉主席,随之将聘书放在她面前。当时心里有点忐忑不安,因为我知道廖老曾有好多的国内协会、学会、研究会聘她,她都婉言谢绝了,她能答应吗? 然而,她在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的聘书上郑重地签上一行大字“同意,我当尽力而为!廖静文2010年12月10日”。这时在会客厅里响起一片掌声! 她笑着说:有好多协会、研究会聘我,我没时间,内蒙古的文化艺术我得参与,你们研究的文化艺术有特色、有发展、有潜力,内蒙古文化人又真诚朴实。那次我从内蒙古回来后,很多有喜爱画马的画家找我,我推荐画家们去内蒙古写生,这些画家在内蒙古也受到了内蒙古人民的欢迎和热情的招待,他们回来的时候,都带回了很多画稿,而这些画稿我觉得画得非常好。 同时,我觉得内蒙古的少数民族,不但习武,身体都很强壮。在文化上一点都不落后,在内蒙古不仅是画家画得好,连牧民画的画都很好。你们是从事文化艺术研究工作的,要力求严谨,生活离不开艺术,艺术源于生活,只有尊重艺术才能搞好文化艺术研究,我送你们一些悲鸿和我的书。 当把《艺坛巨匠徐悲鸿》、《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画册和廖老著的《徐悲鸿一生*我的回忆》这三部书放到我们面前时,她一一的签了字,“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惠存”,并给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写了一句勉励的话“努力发展内蒙古的文化艺术”。 尽管她已耄耋之年,她挥毫泼墨之风犹如女子舞剑一般,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且自如自信,硬笔书法更是流畅自如,赏心悦目。 爱的追求:七年婚姻,一生坚守! 爱的追求:七年婚姻,一生坚守!
记得早上,我们看见廖老和工作人员来到纪念馆时,她一下车,慢慢地穿过那个月亮门,向徐悲鸿的塑像走去,塑像上的徐老一手托画盘,一手擎画笔,目光专注地盯着画面。廖老在徐悲鸿的塑像前默默地祈祷一番,我站在廖老的身后,但不知在她讲什么,当我们问到这个问题时,她非常认真地说:“我每天来都要告诉悲鸿,最近几天有些什么事,比如昨天晚上女儿从美国回来了我要告诉他。每天就是把新的事情告诉他,比如我家里有什么事,还有国家有什么事,我都要详细地跟他说。另外还跟他说,要他到梦里来看我。” 我看着这位伟大的女性,敬慕之情,悠然而生,她执著的爱情、优雅的言行、高尚的美德、爱国的境界令人折服。随之我让80后大学生采编人员殷雅洁问廖老一个问题: “廖奶奶,您这一生都在默默地传承着徐老的艺术事业,作为新一代的年轻女性,您觉得我们80后的年轻人如何支持未来丈夫的事业?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廖老毫不犹豫地说:每一个妇女都应该支持丈夫的事业,这是毫无疑问的,不要在彼此之间制造矛盾,不可以想他们给我们多少,多想想我们做了多少,那样才会幸福,幸福绝对不可以信手拈来!当然,适合自己才是幸福,但要为你的幸福付出。我觉得妇女都应有爱美爱艺术的特性,比如着装也是一门艺术,支持丈夫的事业也应讲点艺术,不管丈夫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有义务支持丈夫的事业,这是每一个妇女的责任,我很后悔没有照顾好悲鸿,尽管我尽力了,还是留下了不少遗憾。 这个话题使她想起了好多往事,她那双炯炯有神双眸渐渐地湿润起来,似乎又看到了她与徐老的一桩桩一幕幕画面: 我和悲鸿的婚礼是在七星岗的中苏文化协会举行的,由郭沫若先生和沈钧儒先生证婚、郭沫若还为我们写了一首诗: 嘉陵江水碧于茶 松竹青青胜似花 别是一番新气象 磐溪风月画人家 婚后的悲鸿是愉快的,我是幸福的。悲鸿常常对我说:“我真正找到了我所爱的人!除了你,没有人能对我有这样真诚、坚定、纯洁、无私,我用什么来报答你呢?”“我欠着你的情分,我要把我最珍爱的东西都送给你。”悲鸿把他十分珍爱且比较满意的一些作品送给我,并签上我的名字。后来,我将这些作品全部捐献给了国家。我这样做,也是实现悲鸿生前的意愿。悲鸿生前不止一次对我说过,他是为了我们的国家而保存这些作品的。他曾经竭尽全力收购和保护它们,唯恐它们流失到国外去。他是人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和他的收藏都应该属于人民。 在纪念馆,有许多悲鸿的作品上都题写有“静文爱妻保存”的字迹。我记得悲鸿早年赠给我的一首小诗:“灯灰已入夜,无计细相思。魂已随君去,追随弗不离。”半个多世纪了,我就是这样魂魄相守,不离不散…… 你们知道我是一个很不幸的人,也是个幸福的人。不幸的是一生遭遇了太多的不幸。生在旧中国那个天翻地覆的年代,母亲在我11岁时去世,我14岁时抗战爆发,直至22岁时抗战结束,我的青春是在敌人的炮火之下度过的。我30岁时,悲鸿去世。幸福的是我与悲鸿的日子里将永世难忘、刻骨铭心!婚后,尽管我一直都很辛苦,每天不仅要料理家务,还要照顾悲鸿的生活,并且在他工作上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他全力支持。但两个人从来都没吵过架、红过脸,我很满足。 徐悲鸿与廖静文于1943年订婚,1946年1月结婚,这幅题为《徐悲鸿夫人像》的油画画的即是廖静文。此时的徐悲鸿已北上,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当时北平一部分进步美术工作者组织的北平美术作家协会也推举徐悲鸿为名誉会长,与国民党所组织的“北平美术会”相对立。画中的徐夫人身着紫色长衣,靠在一棕色沙发上,两手扶着一红色布包,人物表情端庄文静而容光焕发。背景为暗红色窗格子和浅绿色玉兰盆景及吐艳的红梅,看来这是冬天的室内景象。整个画面的色调偏暖,用色和谐而富有变化。人物面部表情刻画细致,两眼明亮似若有所思。 廖老看着 《徐悲鸿夫人像》的翻拍照片,若有所思地说: 那时我曾对悲鸿讲,“我已一步一步跨越了年龄距离的障碍,勇敢地走到您面前,愿意为您和您的工作奉献我的一生”。 我对悲鸿的敬仰,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艺术魅力,主要的是他的人格魅力和爱国激情。像《奔马》《负伤之狮》《风雨鸣鸡》《田横五百士》这样的唤起民众抗日斗志的作品,可以说他是在硝烟中完成的。1939年到1941年期间,悲鸿以救国的热情多次赴新加坡、南洋各地举办画展,并把画展所得辛劳费全部捐献给祖国,使之用作救济国民和军需之用。同时他把积攒起来的卖画钱资助傅抱石、李苦禅、齐白石等出国求学、深造。而他自己流落街头,有时一个面团子和着冷水便是一天的饭。他站在动物园的马路边速写狮子、马等动物,为的是免去租画室和模特的费用。‘困而知之’是他的一方印章,作为座右铭常常激励自己。那时他坐在没电灯的小屋,过着比农民都要艰苦的生活。 是啊,7年婚姻,一生的坚守,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执著,才使她廖老如此从容吧。她用生命传承着徐悲鸿的艺术,应该讲传承着中华艺术,她将上百亿的珍品捐献给国家,而她自己乘坐的却是普普通通的轿车。 说到她的女儿徐芳芳时,她说:她在美国,差不多30年了,已经入美国籍了,也和一个美国人结婚了,她英文讲的很好,她现在用英文写回忆录。回忆录里当然有我和悲鸿,写她出生以后她记得的一些事。她是上山下乡的知青,在那个艰难的岁月里,她听广播学英语,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她考上了中国人民大学英语系。在中国人民大学外语系英文学的特别好,她的外教,是个美国籍教授,就推荐她到美国学习,所以她在美国半工半读靠打工读书。前几天,她从美国回来看我,我很高兴。 爱的奉献:大爱无疆,无怨无悔! 爱的神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追求的事业、爱上这个男人并传承他的事业、再爱上这个国家,便有了爱的奉献、爱的伟大! 1953年9月26日,一代画界宗师徐悲鸿大师在第二次全国文代会上,突发脑溢血抱憾离开了人世,这颗画坛巨星的陨落给廖老带来了极度大的悲痛,为传承徐悲鸿的遗愿,她毅然决定将徐悲鸿大师倾注了一生心血创作的1250件作品及收藏的唐、宋、元、明、清绘画448幅珍品、外国绘画百余幅作品和上万册图书、图片、碑拓等贵重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这些文物价值连城,当然廖老的爱国更是无法用价值衡量。廖老说:“当我整理完悲鸿的作品后,就将家中的钥匙交给文化部部长沈雁冰,我就离开了家。因为悲鸿是人民的艺术家、人民的儿子,他的作品和他的收藏也都应该属于人民。我这样做也是实现悲鸿生前的愿望。那年我30岁,去北京大学学习,重新开始了我的学生生活,之后我便为修复悲鸿的画和成立纪念馆四处奔波。” 1954年,位于北京火车站附近的“徐悲鸿故居”作为徐悲鸿美术纪念馆对外开放,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了“悲鸿故居”的匾额。“文革”过后,由于北京地铁施工,徐悲鸿纪念馆不得不拆迁。新的纪念馆选好了地方,但牵涉到方方面面的事情,为恢复重建徐悲鸿纪念馆她不辞劳苦,四处奔走,用了十年的时间。1983年元月,新馆终于在北京新街口北大街153号重新建成开放。2010年9月,因纪念馆扩建闭馆。期间,廖老天天到馆,风雨无阻,馆里的大小事情,她都要身体力行,亲自去做。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保护徐悲鸿大师的作品与收藏,是在廖老的心里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 在“文革”时期,徐悲鸿被错定为“反动学术权威、特务”。廖静文被挂上“资产阶级权威”的大牌子,她摘下来扔在地上,逼她写“徐悲鸿是特务”,她不写,她决不能想象这样冤枉她敬慕的爱人。后来,廖老吃尽苦头、伤痕累累。她忍痛给周总理写信,及时保护了徐悲鸿作品在内的一大批国宝。廖老痛苦地说:“这些作品大都是悲鸿在冒着炮火硝烟从国外运回来的,如果毁了,我咋么能对的得起悲鸿,那时候我真的有些不想活了。我设法去中南海见周恩来总理,周总理下令将馆内所有的收藏秘密转移到故宫太和殿旁一个大殿里,并上了锁,这一锁就是十几年。但由于故宫古殿太潮湿,通风不好,当悲鸿的作品重见天日时,许多画都发黄变霉了。后来为修复这些珍贵的作品,我四处奔波,当时,请法国卢浮宫修画专家修复一幅画就要大量的外币,困难重重。尽管有些得以修复,但我的心却无法修复。” 听着廖老这些过于沉重的话,我觉得十分压抑,压抑的叫人喘不过气来,可以想象的到她是以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挺过来的。这是一个为徐悲鸿而生,为徐悲鸿而活的女人。她的生活无处不烙上了徐悲鸿的深深印迹,她把爱情融入到民族文化的大爱之中。 2010年,由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廖静文基金会、徐悲鸿纪念馆主办的首届“为善最乐,为国储才”慈善活动义捐义卖专场拍卖会近日在京举行。 这些年廖老资助了许多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完成学业,去年廖老得知在京就读大学的贫困学子们求学困境后,廖静文女士决定捐出一幅徐悲鸿1936年创作的《立马图》,并举行首届“为善最乐,为国储才”慈善义捐义卖活动。在《福布斯》中国艺术家公益慈善榜中,廖静文女士位列第一。据了解,此次拍卖所得款项,将按照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管理,并专项用于资助在京的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支撑廖老精神支柱肯定是徐悲鸿留下来的那些国宝作品。为了宣传徐悲鸿的艺术成就和人格魅力,廖老不仅仅局限在馆内搞展览,她带着徐悲鸿的作品在国内、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展览。廖静文还在馆内建立“徐悲鸿画室”,聘请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执教,弘扬徐悲鸿的艺术精神,为国家培养艺术人才。宣传徐悲鸿爱国主义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鼓励学生奋斗成才。每年纪念馆都挤出些钱给“希望工程”,扶助那些贫困家庭的孩子读书。她以这种特殊的传承方式,让徐悲鸿在人们心中永生。 麟若先生是悲鸿的好朋友,《逆风》作品的上款是“麟若”。廖老说:“麟若很喜欢悲鸿的画。有一次,悲鸿在南京开了一个小型的展览会,一共展出二、三十件作品,麟若先生全部买下来了。这个题材悲鸿画了很多。” 徐悲鸿画过很多次《逆风》,他曾对朋友说:“我喜欢画鹰,但有时并不喜欢鹰。画什么东西,都要有精神寄托,我的精神所寄,常常在这小东西麻雀身上。鱼逆水而游,鸟未必逆风而飞。”《逆风》的精神所寄的是歌颂小人物的反抗精神,是鼓舞小人物奋发图强的志气。毛泽东曾称赞《逆风》很有思想。 2010中国无锡文化节期间,无锡书画博物馆正式开馆,有30幅徐悲鸿真迹在无锡博物院展出,这是国内仅次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的大规模作品展出,吸引着来自海内外的权威人士。 廖老出席了无锡书画博物馆开馆仪式,她作为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画家、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的夫人参加书画之乡无锡的这场活动,自然是现场的重量级人物。 廖老认真地说:悲鸿的作品已值几十亿,甚至上百亿了。这同我个人的财产无关,事关悲鸿生命传承、事关国家艺术弘扬、事关人间大爱!哪些作品放在我这里是小爱,放在国馆里是大爱,放在人民心中就是大爱无疆! 爱的神话:当爱的追求在执着中坚守时,就产生了爱的奉献、爱的升华、爱的伟大,便成了爱的神话! 爱的神话: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
在徐悲鸿去世后的日子里,廖老的生命可以讲是徐悲鸿生命的延续,为了徐悲鸿一生心血的艺术作品,廖静文舍弃了个人的许多爱好与追求。她以这种方式,让徐悲鸿永生。 《徐悲鸿的一生》(我的回忆)从1982年面世后,再版十四次,印刷量达七百万册,被团中央推荐为最受青年人欢迎的书,畅销海内外。廖老说:那时我每天一放学,就去图书馆抢个座位,重点读名家传记。放寒假时,乘车到悲鸿的故乡江苏省宜兴县,去寻找他童年时代的往事,顺便收藏悲鸿早年的手迹。有三个日本家庭妇女看了《徐悲鸿的一生》这本书后,来中国找我,说她们三个人来北大中文系进修中文,其目的是打算翻译《徐悲鸿的一生》的日文版。还有一位失去生活信心的山西的煤矿工人看完《徐悲鸿的一生》说,这本书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他用煤矸石为悲鸿塑了一座像,说悲鸿的人生像煤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 有时候我幻想,如果生活可以从头再来,那么我就要在一见到徐悲鸿的时候爱上他,嫁给他,而不是因为世俗的压力白白浪费了几年的时光。 廖老坦然地说:“国人说有地下黄泉,我希望有一天能够到黄泉与悲鸿见面,我会告诉他:悲鸿,你的遗愿我都尽力了!” 听着廖老的话,此时我想到了印度诗人、哲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徐悲鸿的朋友泰戈尔的一句名言:你使我做了你这一切财富的共享者,在我心里你的快乐不住地遨游,在我的生命中你的意志永远实现。 采访进行的十分顺利,且廖老谈的非常愉快。原定采访35分钟,我一看表已过去了两个半小时,竟然忘了预约的时间35分钟,谈的融洽忽略了她已是88岁高龄了。随之我们和廖老一起合了影,我带着许多还想问的问题,把廖老送回她的办公室。 下楼后,我们再次来到徐悲鸿的塑像前留了影。我仰望着徐悲鸿塑像,不由的沉思:郑板桥画的“竹”、 齐白石的“虾” 、徐悲鸿的“马”、 李可染的“牛” 、王冕的“梅”、唐伯虎的“仕女图”,至今谁人能敌? 提到徐悲鸿,人们都会想到和画马有关,其实不然。廖老说:悲鸿在绘画方面其实是全才,他的画有国画、油画和线描速写,甚至还有书法作品,其风格变化很大,题材变化多端,他画的动物不仅仅是马,还有牛、狮子、老鹰、鸟和鸡等;画人物有鲁迅、瞿秋白、泰戈尔、印度独立的圣雄甘地还有我,以及他的女学生、无名老人。画花如梅花和桃花;历史故事的题材也不少,如田横五百士,愚公移山等等。 在徐悲鸿的艺术人生里,以画马而独领风骚、誉满全球,堪称一代宗师。尤其是徐悲鸿画的“马”神采飞扬、超凡脱俗,有“神驹”之感,给人以激情、生机和力量,有一种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表现了高峰艺术技能和渊博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他的素描、油画、国画。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且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作题材十分广泛,落笔有神,栩栩如生。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 人人皆知徐悲鸿画的马多为奔马,然而他似乎想到:他的夫人廖静文与他七年的婚姻后,承君此诺,坚守一生。这位品行高雅、心地善良、胸纳海川的女人,默默地承载着一切,每时每刻都在传承着他的艺术人生,她就像徐老的奔马一样,马不停蹄地为艺术事业奔跑着,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马儿。于是,我在笔记本上写下: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印象之一《艺术人生马蹄急 老骥伏枥志千里》,写为印象之一的原因,是我对廖老的采访注定刚刚开头,我了解的仅仅是皮毛,她的精神境界、她的无私无畏、她的不折不扣,听起来咋能不叫人眼眶湿润?咋能不叫人痴迷? 徐悲鸿有位印度挚友名叫苏蒂·森,是在美国定居的经济学家。森赞美徐悲鸿平易近人,对人总是笑脸相迎,与周围所有的人都友好相处。他既矜持又坦率,思想丰富又喜爱沉思,使人感到他外表冷静而内心沸腾,对绘画艺术有执著追求和刻苦精神。 “使人感到他外表冷静而内心沸腾,”森赞美徐悲鸿的这句话,确切地讲入骨三分。 徐悲鸿有一句名言;“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表达了徐悲鸿不屈不挠,永不言弃,献身艺术事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句话用在廖老的身上很是贴切,她不正是像徐悲鸿笔下傲骨含香的梅花吗?她不正是像徐悲鸿笔下的傲骨飞奔的骏马吗? 然而,为什么那么美丽的爱,那么短暂,那么多遗憾,又那么多执着,那么多奉献?爱是什么,在这里我找到了答案:在廖老的目光里我看到了五千年中华女性追求爱情的答案,在她的身上我看到了爱的追求、爱的执着、爱的坚守、爱的奉献、爱的升华、爱的伟大!传唱出一曲爱的神话!我想画坛上有一个人叫徐悲鸿,还有一个人叫廖静文,在爱的升华与延续中有几人能够明了,爱的美丽与魅力在无拘无束中在无私中就得以升华为大爱无疆。 当一个女人爱上一个男人的事业、爱上这个男人、再爱上这个国家,这就是爱的追求、爱的执着、爱的坚守、爱的奉献、爱的升华、爱的伟大、爱的神话! (作者乔夫系中华民族文化联合会副会长、内蒙古文化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内蒙古中华文化学院秘书长,作者斯热文系内蒙古党校副校长、内蒙古社会主义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