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菲:游吟于“红树林”
作者:周菲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591

  文/宋磊

  “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全新的开始,也是一次性质不同的失败,
  因为只有当我们不必再表达
  自己时,才会学习驾驭影像的。
  也因此,每一次在一团模糊的
  感觉中开始新的冒险,都是一次新的开始,
  杂乱无章的情感,
  向无法言述的事情发动的袭击,
  去寻找那已经失去的东西,一旦找到又重新失去,又去寻找,
  循环往复。。。。
  结束,就是我的开始。”

   以上诗句写在青年艺术家周菲的手抄本上,诗句改写自希腊著名导演安哲罗普斯基修改艾略特的诗的手记,在这个手抄本上,记录着她的小感想,小涂鸦,对于她而言,绘画也如写随感一般。春日的一天,晨光明媚,阳光从窗外撒进房间,周菲静静地坐在自家客厅的餐桌边,耳边袅绕着她心爱的乐曲,画笔在纸上轻快游移,那一只只红色的树枝在纸上生发蔓延,犹如情感在静静缓释。她说,平时她就在餐桌上这样画画,她享受这种生活,享受绘画带给她的乐趣。
红色的树
  周菲有一双大眼睛,神情中隐约有种绝少世俗烟火的气质。她说她是一个敏感的人,许多常人看来很普通的细节,她可能会心有所动,甚至潸然泪下。周菲家楼下是一片绿化良好的小区花园,她经常在那里散步,一枝一叶,一花一草有时便能博起她的兴致,并让她为之沉醉,陷入迷思,之后便将所有这些转化到画面上。面对生活,周菲也是如此的敏感,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受体味着周遭的一切。
  大学时期,周菲主修服装设计,几年前,她从设计转到绘画,她说这是一个自我释放的过程。从一种服务于他人的艺术,从实用性的束缚中解脱,让她感觉随性自我的绘画原来如此美好!虽然,周菲在水彩语言上无意刻意标榜,但审美情趣与设计素养在画面中的施用则更加自然而然,画面中形体的造型往往优雅而娇娆,疏密对比恰到好处,色彩在干与湿、快与慢之间产生诸如飞白、通透、润泽等丰富的视觉效果。
  和许多女性一样,对于红色,周菲有着天生的迷恋,“红色总是让我很冲动!”对她而言,红色不仅是一种漂亮的色彩,而且是一个富含情绪、积极向上的色彩。在早期作品《激情》、《爱情》中,周菲以抽象的方式,让鲜艳的红色充盈于画面,达到一种本能性的冲动欲望的满足。而之后,而同样是出于本能,她发现,树也是最能打动她另一种的东西。树从一点而向上散发,然后再参差交集、重叠虬结,这本身也是一种构成美,而且那些细枝末节正如女性的心思,缜密而娇弱。于是,当有一天,周菲将红色的树画在纸上时,便再也不可自拔,“红色”也有了一个形体依附,一个情感物化体。
  血即生命
  “血即生命”,基督教相信血就是生命的可见形式。周菲笔下红色的树就是生命的化身,一种旺盛向上的力量之源,一种万物归一的本源之物;另一方面,红树也让我们看到一些“伤痕艺术”的痕迹,虽然这并不是周菲的本意,比如树枝的构造如同充盈的血脉、血丝、神经组织,显现着一种紧张、压抑的心理氛围,而红色的沁染如同鲜血残留的痕迹……一些神经质情绪的弥散,一些悲情诗意的蔓延,与都市人当下的生活、与敏感女性的脆弱心灵正好吻合着。从此意义上说,红树既是女性的化身,也是周菲自我的化身。同时,红色主体与绿色环境之间的搭配,也产生阴与阳、男与女的属性联想,由此还可扩充到男性与女性的关系,男权世界与女性境遇的现实……不可否认,这些正是生命之所以存在、发展、繁衍的感性显现,观看感知画面的过程,让一切都在朦胧和暧昧之间不断滋长。
  最近,周菲的创作试图在画面上寻找一些变化。新作品《封闭》系列灵感来自美国代当艺术家马克·迪恩的装置作品,周菲将树移到各种人造空间之中,制造出多重矛盾:一方面,“树”与具有构成美感与硬边线的环境产生视觉对比;另一方向,“树”在各种私密、封闭空间中,如卫生间、艺术馆、卧室、镜子前……蓝绿色的清冷环境色与主体物产生反差,我们能看到生命的隐忍与顽强,也能联想到被现实扭曲、束缚的生命状态。“树”被抽离于自然环境之后,延伸出不同的含义与联想,如禁锢与束缚。作品《生长》系列中,“树”生长于床上、书卷中,作品试图借场景的转换与超现实意境,探讨生命与存在、生长与制约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我”
  与绘画几乎处于平行状态,影像创作是周菲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在高校影像媒体的教学工作,也让她在这方面的创作成为一种必然。拿起相机、摄相机去面对世界、客观物体时,另一种观看世界、呈现思想的方式便形成,她试图在一个个有意味的影像中,在宁静与缓释中,释放出恒久、深邃的力量。
影片《输出》灵感来自辛迪·舍曼的影像作品,从一个表情特写开始,镜头中的“自己”在进程中不断扩展着数量,从一个到多个,再到密密麻麻地铺满屏幕,不同的“自己”呈现不同的情绪、神情,也是周菲对“自我”的一次分析和输出;《再制造》中,周菲将画家的作画过程置于广场的喧闹环境中,本应安静的环境却存在于嘈杂的声音里,在矛盾的对立中,形成互动关系,让观者思考关于过程与结果,呈现与事实之前的辩证关系;《晦》将镜头瞄准两个女性,在镜头的不断游移中,超近距离聚焦身体不同的部分,并捕捉身体由此产生的情绪反映,隐射现代人的普遍体验——在隐私与个人空间被不断侵犯中,焦虑与不适随之而来……
在周菲影像作品中,我们通常可以看到“自己”在画面中的重复与排列,在多个“我”的并置、对峙间产生有意味的关系,而认知与感受则是恒定的主题。“在生活中有各种不同的‘我’,工作中、生活中、创作中……人的身份和关系在不停地变化和转换中,这让我感觉很有意思。”周菲用镜头或画笔,捕捉着全命个体的不同状态和属性,对生命体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兴趣,以及对生命、人性本质的追问和探讨。
  定格美好
  我们能难将周菲的艺术明确归类,无论是从手法、材质,或是题材上。虽然大部分作品都由水彩材质完成,但在画面中看不到对于水彩技法的刻意彰显或炫技,绘画语言总是那么平和、内敛;虽然作品以树和自然为主体,但主观的用色与图案设计感的构成,富有外延联想空间的无意识言说,这些让作品很难等同于风景画。一直以来,周菲都不认为材质对于绘画有多么重要,任何材质都只是一种工具。
  画面中的树,大多都没有确切的现实参照,通常情况下,周菲会让树仍由情感与身体的驱使,在纸上生长,因此,她笔下的树正是“心象之树”,绘画的过程往往是一气呵成的,由心内的状态直接到达纸上的呈现,快速而随性,
  应该说,相对于一些当代绘画创作,周菲的心态是极其澄澈的,决少企图与目的心,绘画本身也与个人主观态度、立场等无关,绘画行为也只与绘画所能到达的快感、对形式美、情绪渲泄的诉求相关,别无其他。所以,在周菲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漫无边际的视觉符号刻意挪用和繁殖,也看不到有目的的臆造和设计,我们看到的是都市女人的小情趣、小随感,一切都是那么真实,那么淡然,就像我们眼中的那些树,默默地生长着,不管你有没有注意过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在那里,静静生发。
  “我想让画面呈现一种美好与幸福,让那些瞬间永远地停留于画面。”周菲说,今后她的艺术将一直进行下去,因为她想留住那些新鲜的感受,也让自己的表达“冲动”能永远保持着。
  当离开周菲的家时,我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个画面:一个敏感于情绪的精灵,游吟于红树林之间,徐徐而歌,虽然只是轻轻的声音,却缓缓地打动着我们心灵的最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