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墨:中国绘画应有全球化视野 中国绘画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2013第三届中国艺术品收藏投资高峰论坛在京开幕,与会专家学者就全球艺术品市场的中国机会、艺术市场的主体力量、中国艺术市场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的方向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著名现代彩墨艺术家和理论家韩墨先生发表主题演讲,就全球化视野里的中国绘画艺术新动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艺术应该有全球化的视野,中国绘画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图式和笔墨技巧的传承,更应反映内在的东方情怀与东方文化气息,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丢不掉的,这才是对中华文化真正的传承发展。 全球化给中国市场带来了机会,在大好机遇面前中国绘画准备好了没有?在韩墨看来中国绘画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他表示,目前中国整个绘画的形态与在全球化的视野之下来看中国绘画还是有一定距离,这个距离的产生也是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问题。韩墨认为不同的哲学思潮,不同的社会风尚引导不同的文化艺术样态,我们缺乏两个方面的东西,一是对文化艺术本体规律的研究,二是对未来文化前瞻性的思考认识,这两个方面值得我们去思考。西方对艺术的认识,是从理性和科学分析的角度来看待的,而中国传统绘画更多的是从感性的和辩证的角度出发。这种差别反映在艺术形式上更是如此,西方现代绘画可以通过理性的分析建构一个图式,乃至可以建构一个数字化的美学观念,中国艺术传承最早是一代代的师徒传承,是感性的经验式的传承。一些杰出的艺术家都能建构起非常完美的图式,但对于这种图式视觉上的分析认识就没有那么理性明确了,只是从感性到感性。 谈到全球化的问题,韩墨称,艺术本身不可能全球化,但是艺术应该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我们原来在一个闭关锁国的大中国去谈论中国绘画,和现在面向全球去看待中国画,视角发生了变化,对其认识有所不同,对其未来发展也提出了新的的需求和新的挑战。现在和三四十年前也完全不同了,社会在变化,思想在向多元化转变,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了艺术交流沟通的深入。尤其是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发展战略要求,“文化代表国家形象”,“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把文化提升到一个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高度,显然指的是要在一个全球化的视野中更广泛地发展传播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中国政府希望中国的文化能够走出去,能够通过文化的传播弘扬,来传播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 有了这样一个要求,这几年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是在向这个方向努力。在韩墨看来,这种努力取得的成效却微乎其微。往往一谈文化输出,就是去国外办一个画展,组织团队搞一个演出。这有一个例子,媒体报道中国很多团体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轮番表演,“引起西方世界轰动”。但背后的真相是什么样的呢?一开始是向各个华人学校和社团赠票,邀请他们去观看展览演出,最后实在没人去了,就这个团队演给那个团队看,互相轮着来,拍些照片照样回国吹牛,中国艺术沦落到这样悲哀的境地。韩墨认为,这不能说我们没有能力,不能说中国文化没有魅力,也不能说西方人没有眼力,这是中西方文化差距造成的,在这种现状下文化差距很难弥合。 韩墨认为对于绘画来讲同样是这个道理,我们的传统绘画非常经典,博大精深,但是认知仅限于有深厚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才有可能认可接受,才具有亲和力。如果没有一种共性的元素存在,没有可以解读的途径存在的话,可以说中国绘画想走出去,基本是不可能的。韩墨认为在过去的一百年当中,纯粹意义上的中国画在西方主流社会的影响几乎等于零。如果文化没有转型的话,未来也是没有沟通基础的。这种基础并不是要我们要去屈就去迎合,它应该是从我们自身文化当中生长出来,是一种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能够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能接受和解读的一种新形态。 韩墨介绍,从美学角度来看,人类有民族差异、地区差异,但是作为共处“地球村”的人类,应该有更多的共性的东西存在。我们看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基本上都是有一个共性的东西,都有一个可寻的脉络。这种共性的东西才能够成为绘画发展的前瞻性可能,这种可能从八十年代以来,一批先行者已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而且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功。这主要反映在油画界,油画界当代艺术几位重量级的人物,如方力钧、张晓刚[微博]、周春芽等,他们的主要市场在海外。还有像发生在中央美院副院长徐冰教授身上一段故事,他旅居美国期间,有一天莫名其妙的接到一个电话,请他去领奖,他还以为是很普通的一个民间的奖项,结果却是全美最高等级的一个奖项、一个非常隆重的颁奖仪式,颁发给了华人艺术家。这也说明我们中国艺术家只要有全球视野,就有可能在西方取得认可,取得成功。像朱德群和赵无极这两位大师,他们进入西方社会的时间更早,现已被西方艺术界普遍接纳。这些人传播的都是中华文化,西方人评价他们的艺术,定位是东方抽象。 在韩墨看来,中国绘画发展不应局限于传统图式和笔墨技巧的传承,更应反映内在的东方情怀与东方文化气息,这是所有中国人都丢不掉的,这才是对中华文化真正的传承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