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西京《黄河揽胜》写出民族之魂
作者:王西京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870
黄河,大自然的神奇之作,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养育着一个伟大民族的生命意志和文化精神,见证着几千年中华文明的行进历程,也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无尽膜拜、感恩和眷恋。对于西部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对于所有中国人,黄河,永远是让人心潮澎湃的主题。 九月中旬,陕西省美协主席、西安中国画院院长王西京先生的巨幅力作《黄河揽胜》在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安装完毕,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无疑是陕西文化界的一大盛事。作为文化事件,《黄河揽胜》的面世,其意义是丰富深远的,有待多方面探讨。本文只就画作的艺术和美学内涵,结合对王西京艺术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一般人眼里,王西京先生以历史人物题材闻名于世。然而,对王西京艺术了解较多的人,一致认为,他具有一种穿透历史纷繁复杂的细节,抵达其文化本源的洞察力和表现力。王西京的历史人物,从不局限于人物或题材本身,而是以个性的方式写出人物和题材的共性内涵,也就是文化内涵。作画的过程,也是主体自身追索和寻觅的过程,因而,他的历史感悟始终以文化为灵魂、为核心,深切而动人。历时三月之久的《黄河揽胜》,是这种追寻的又一次经典表述。 《黄河揽胜》的诞生,不仅使各界人士极为震撼,也使众多熟悉王西京艺术的观众在震撼之余,感到迷惑和难以置信。一个杰出的人物画家,何以能在三个月时间完成以黄河为主题,超迈古人的壮美画卷?如果我们追溯一下王西京的几幅重要作品,就可以发现,黄河主题,是画家几十年来心念所系,心存敬畏而未能充分表述的宏大主题。1981年的《魏武观海》中浩瀚轰鸣的大海,也许是大河意象的雏形。1989年的《黄河之水天上来》,给人以无比壮观的冲击感。2004年的《春潮》则以更大的尺幅、更强的写实性展现出汹涌而无垠的海景。海景的象征意义是丰富的,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生生不息的民族生命、领袖人物的广阔襟怀,都融入在大海的礼赞中。王西京显然是具有河海情怀的人,唯有这样的激情气质,才可能完成《黄河揽胜》。宽二十米、高十米的巨幅力作《黄河揽胜》,几乎是对山水画体量极限的挑战,超越了中国历史上所有著名的长卷和巨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石鲁的《山区修梯田》、傅抱石和关山月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所创造的体量之美,在王西京艺术体系中得以超越和刷新。体量巨大,是很多雄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共同特征,埃及的金字塔、希腊的巴特农神庙、我国的长城和兵马俑,无不如此。在审美意义上,体量巨大往往伴随着崇高感,而黄河之美,正是崇高美的一种完美体现。由此可知,《黄河揽胜》对体量的强调,既是主题的内在要求,也反映着画家对主题的深刻把握。 《黄河揽胜》的创作历时三月,所谓三个月,基本上是操作层面上的时间统计。作品体量巨大(连浪涛飞溅起的水珠,都有拳头那么大),使画家在创作中经受了外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站在二百平米的空白画布上,一片混沌,让人有茫然无所适从的感觉。创作过程中,如果要较好的审视全局,画家要从六层楼那么高的高度俯视,而这个时候,又难看到具体效果和细节,只能诉诸想象和记忆。通常意义上的视知觉,在这种情况下,是无法把握全局的,即使对于王西京这样有几十年创作经验的大画家,这种巨幅创作也是对才情和毅力的一种严峻考验。三个月里,每天辛勤劳作八到十二小时,疲惫不堪、浑身酸痛,年纪轻轻的工作人员都觉得吃不消,对于年过花甲的画家来说,这种强度几乎可以说是可怕的。 “大”是中国古代美学对崇高、伟美的一种描述。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孟子说,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真正意义上的大,不只来源于大的尺幅,更来源于宏大的气势和内涵。对巨大体量的掌控,要求有精湛的技法,更要求有博大的胸怀和充沛的情感。技法掌控与内在情感的高度统一,是创生雄浑崇高之美的前提。只有大的尺幅而无充盈的气势,会让人觉得呆板、牵强、了无生气。《黄河揽胜》掌控大格局的冷静和准确无疑是令人惊叹的,王西京又一次表现出超绝的激情和创造力,昭示着当代美术创作的无限前景。 与画家其他作品相比,采用丙烯颜料,也是《黄河揽胜》的显著特色。1918年,徐悲鸿曾经指出中国画的工具材料对艺术家创造才能的制约,“中国之物质不能尽术尽意”。作为改革中国画的先驱之一,徐悲鸿是从中西美术比较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画的物质材料的。其实,就材料本身而言,每种材料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王西京采用丙烯材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丙烯材料的浓厚、鲜润和多彩,可以创造出水墨和国画色无法达到的写实效果,更利于大体量作品的创作,也更利于黄河主题和意象的充分表达。当然,丙烯颜料有利于作品的永久保存,也是原因之一。 在保留传统规范和意蕴的前提下,推进中国画的现代性探索,是王西京多年努力的一个重要方向。这种探索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表现在这一时期的一系列作品中,如《魏武观海》(1981)、《阿Q画押》(1982)、《远去的足音》(1984)、《坐到黄昏人悄悄》、《蒲松龄》、《赏月图》(1989)等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画家九十年代至今的众多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王西京的现代性探索大致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表达现代情感、强调视觉冲击和寻觅崇高之美。不可思议的是,在进行这一系列探索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画家并未背离传统中国画的审美标准,在很多人眼里,这几乎是无法实现的。可以看到,《黄河揽胜》在很多方面,延续了画家的这种探索。 巨大的体量、高度的真实感、凝重而飞动的气势,使《黄河揽胜》呈现出壮阔瑰丽的视觉之美。如果说在以往众多作品中,王西京对崇高境界的表现由于多层面的艺术追求受到了一定牵制,在这幅巨作中,画家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崇高之美的显现,几乎摆脱一切束缚,达到了动人心魄的程度。雄浑壮美的飞瀑,挟裹着雷霆万钧之力自天而来,发出令人晕眩的轰鸣。水雾浪涛,在一个永恒的瞬间形成云烟幻渺的胜景。这种美是无比真切的,是震撼人心的,既是黄河的魂魄,也是中华民族的魂魄。画家梦寐以求的史诗性,终于在力与美的共生中得以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