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森伯格《水牛II》6.1亿成交 创艺术家拍卖纪录 纽约时间5月15日,劳森伯格丝网版画中最大尺幅的《水牛II》现身拍卖现场,现场以3000万美元起拍,很快上升至5000万美元,在5000万美元以上的竞争非常激烈,最终是以7800万美元落槌,加佣金以8880.5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6.109亿元,这一成绩也大大刷新了劳森伯格的拍场最高价纪录,此前纪录为佳士得纽约在2015年时拍出的1864.5万美元《约翰逊的画》(约合人民币1.16亿元)。 罗伯特·劳森伯格 《水牛II》 油彩 丝网印刷油墨 画布 243.8 x 182.9 cm 1964年作 55年前,《水牛II》在1964年举行的第32届威尼斯双年展上面世,是当时美国年轻画家群展中的一件作品,而劳森伯格更获颁享负盛名的国际绘画大奖一炮而红。 罗伯特·劳森伯格(1925-2008年)
《水牛II》是劳森伯格创作于约翰?肯尼迪被死后后不久,并旋即被著名画廊主Leo Castelli购置,并在1965年时被罗伯特·B·梅耶与妻子碧翠斯·C·梅耶夫妇收藏,此后从未出现在拍卖市场中。 劳森伯格在画作前
劳森伯格1925年生于美国徳克萨斯州,2008年逝于佛罗里达。他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劳森伯格近60年的艺术生涯中,他融合了绘画、装置、摄影、版画、表演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创造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综合绘画”,并在创作中不断变化和创新。 这件作品中包括了劳森伯格非常代表性的绘画元素:约翰肯尼迪、一只秃鹰、可口可乐的标志、太空旅行和市中心的景观等,他将流行的文化跟当时社会的一个历史照片或是很多的影像拼贴而成,拼贴在这张画布上面。这件作品虽然创作于肯尼迪遇刺后的一年,但是使用的照片是肯尼迪生前非常著名的一张照片。 著名画廊主Leo Castelli
提到这件作品,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画廊主Leo Castelli,劳森伯格著名的作品《床》就是Leo捐赠给MoMA,直到现在标签上依旧注明是Leo赠送的,以表敬意,Leo对历史的判断是正确的。 Leo捐赠给MoMA的劳森伯格经典作《床》
MoMA是Leo的艺术学校,整整11年,他有时间每隔几天就去,熟悉馆中的每一幅作品,在MoMA里Leo自学成才。后来,在1989年,Leo把Rauschenberg的一件作品送给了MoMA,当时MoMA执意不购买Rauschenberg,所以Leo赠送了当时市值1100万美金的这件作品,并告诉MoMA不收藏Rauschenberg是个错误。同时,这也是以欧洲的方式告别母校。因为在意大利,一位从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离校前会把自己一件得意作品留在母校,报答教育之恩。 1955年,劳森伯格将自己曾睡过的床直接进行再创作而成为一件艺术品——他把床和被子装到画框里,然后加上一个枕头,将颜料倒在上面任其自由流淌,颜料在画框里流淌出来。这件被命名为《床》的作品,仿佛可以被称之为装置,似乎也可以被冠以画作之名,对此,劳森伯格的解答是“绘画是艺术也是生活,两者都不是做出来的东西,我做的正好处在两者之间。” Leo和他爱护的“家人们”
此后,Leo Castelli以他的品味与精明走进历史。Frank Stella,Lichtenstein,Warhol,Morris,Judd,Dan Flavin,Twombly,Rauschenberg等众多艺术家在Leo的帮助下开始璀璨生辉,美国艺术家翻身了。 劳森伯格就是其中之一。 很多人提起劳森伯格,都会想到他标志性的“综合绘画”,不过那都是他成名之后的事了。劳森伯格早年就学于美国黑山学院,开始接受达达主义的观念,并在二十世纪50年代抽象表现主义的兴盛期,劳森伯格将达达主义的现成品与抽象表现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综合绘画”。 他将日常现成品用于绘画创作中的手法影响了很多的后辈艺术家,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而他也是最早开始以大众图像为素材制作拼贴丝网版画的艺术家之一,他的这种做法,对当时的波普艺术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他走向波普的开端,对安迪·沃霍尔影响深远。 劳森伯格1985年来中国办展时的海报,当时对他的名字翻译还是劳生柏
劳森伯格和一名西藏官员在其拉萨展览的开幕式上 西藏展览馆 1985年12月5日
1985年底,正在进行全球巡回展的劳森伯格将他的拼贴作品带到中国,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和西藏展览馆展出。这是美国近五十年来的当代艺术第一次与中国观众直面接触,11月18日,他的“综合绘画”作品挂满中国美术馆三间大厅,对中国艺术界产生强烈的冲击,促进了‘85美术新潮的发展,影响了包括黄永砯、应天齐等在内的多位艺术家,尤其在装置作品和拼贴绘画方面。 1985年对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85美术新潮开始引进西方现代艺术,开启了中西文明发展的大门。劳森伯格是第一个带着自己众多作品进入到中国艺术现场和中国艺术家对面交流的美国当代艺术家,他的到来无疑像是一双“点石成金”的手,将多种可用的素材塞进作品,再用颜色拼合,启发了一部分中国艺术家在观念和思想上更开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