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刚:身体带动大脑创作 新京报讯 (记者李健亚)因身体原因休整了一年的张晓刚[微博]开始了自己的全球个展计划。近日,“北京之声:张晓刚”在798的佩斯北京开幕,该展将展至2013年2月28日,此后将由佩斯纽约、佩斯伦敦接续。张晓刚表示,没有了“进入艺术史”的焦虑,现在是身体带动大脑创作,更加有动力。 新作依然执著个人记忆 张晓刚从1989年至今共举办了18次个展,参加了150余次群展,其创作力堪称旺盛。不过去年一年张晓刚却因身体原因处于休整状态,导致新个展拖了一年。 此次全新亮相的画作延续了张晓刚此前作品忧郁、压抑的气质,以及对个人记忆的迷恋。《我的母亲》《我的父亲》中,“父亲”和“母亲”端坐在沙发上,男孩和女孩正看着自己的父母,眼神中透露出脆弱之感。 创作动力源于身体感受 谈到自己之所以孜孜不倦地对个人记忆的描绘,张晓刚称,我们生活在不断被改写的时代,“从记忆中获得灵感,哪怕是误读的状态,对艺术家来说都很有意义。” 张晓刚称,现在自己的创作是“身体在带动我的大脑,因为身体对艺术的爱要大于大脑对艺术的爱。此前创作时也想过进入艺术史,但这样的动力会让自己对创作产生怀疑、疲惫,而一旦这种动力来自身体对艺术的爱时则是无穷的”。 ■ 回应质疑 梅花不只是“回归传统” 张晓刚一直在进行新的探索。2010年的个展“16:9”中,《车窗》系列作品开始聚焦红梅、青松,2011年成都双年展上的《红梅》被指缺乏鲜活的艺术创造,此次展出的《白衬衫与蓝裤子》《遗忘之书》等新作中,依然有梅花元素。对此,张晓刚告诉记者,总有些符号一直影响着我们,红梅、青松是中国古代文人文化的符号,到了革命时代又被赋予另外的意义,而自己面对这样的文化记忆时,有着双重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