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秀江苏书画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艺术评论家、作家)
中国绘画作品,往往具备两种审美层面,一种是画面内容(包括笔墨技法)所描绘的人、事、物象及其形神,带给读者的画内审美感受;另一种层面是由画面内容所引发的情境联想,从而让读者移情到更广阔更深层的画外审美享受。当今中国山水画坛,真正能达到这两种审美层面的画家不是很多,金陵山水画家黄为应该是这凤毛麟角中的一位中年才俊。不少书画大家读了黄为的作品后,赞叹有加,啧啧称赞,品位黄为山水的奇妙之处,我以为有以下“三得”特色:
一、“得法”。黄为是自学成才的画家,没有接受过中西混杂的经院派教育。他的得法之路构建在师古人、师名家,先博后专的坚实基础上。中国绘画名家古今无数,向谁学,学什么,这是画家起点高低的首要课题,按照“取法手上”的艺术原则,黄为选择了“元四家”,石涛、黄宾虹、亚明等公认的大家作为学法悟道德宗师。“元四家”师承董原,巨然,精于用笔,变化丰富,擅长运用干笔、渴笔以长披麻、短解索皱法,交错勾、擦、皱、染、点,描绘出江南深秀葱郁的山川。黄为钟情于“元四家”,特别钟情于黄公望,王蒙的繁密和倪云林的简远。从临摹到思考,下了十几年的苦功。元代绘画,是中国画史的一座丰碑。生活在政治高压下的画家,大多宁静致远。寄情山林,作品有深沉的画外情思,或绵密厚重,或简淡萧疏,都寄托了画家对自然,对自由个性的内往,是所谓“以笔写形,以形写心”。黄为理解并传承了这一发乳,他的作品不浮躁,不狂怪,往往以绵密的构图,层层的干笔枯笔勾皱,纵横灵动的渴笔苔点,描绘深幽厚重的山林,劲而柔的草木,空而灵的云水,表现出原始山川的苍莽和静穆,散发出耐人寻味的幽幽古意,这种不受西画影响,原汁原味的中国画法和画境,在时下“浮躁成风,笔墨等于零”的画坛,是比较稀缺和难能可贵的。
石涛是黄为钟情的另一位宗师。石涛也推荐元人用笔,认为“元四家”直破古人,在传承元人用笔的基础上,石涛又以黄山为艺术摇篮,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技法和理论,创造了元气淋漓的写意墨法。石涛法理的精髓是“借古开今”、“以造化为师”。黄为学石涛是“知其法,会其心,得其神”,仔细地消化“清湘笔力回万牛,中含秀润杂刚柔。千笔万笔无一笔,须在有意无意求。”的石涛笔墨理念,将其融入自己的创作实践,在黄为的山水作品中,常能呼吸到石涛“笔意纵横”、“古雅超逸”的风神,如《黄岳川耶图》深幽绵密,葱郁迷蒙,十分引人入胜,画中的山川云树,屋舍人物,淡淡透逸出久违的石涛神韵。这种师古得法,起点较高,心静,笔墨亦静;心远,画意深远,是比较纯净的中国山水绘画,具有深层次的画外审美效果,是大师们啧啧称奇的主要艺术要素。
二、得自然真意真趣。百人论画有山林气、书卷气、市井气之说。艺术素养深厚,品位高雅,笔墨精湛的画家,其作品多有山林和书卷逸气。热衷于赶场,炒作的画手,多是江湖和市井气的传播者。所谓大自然的真意真趣,用石涛的语言解读即“山水真趣,须是入野看山时,见他或真或幻,皆是我笔头灵气。”《大涤子题画诗跋》。石涛这里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入野看山”以自然为师。其二是胸中有丘塑之后,笔头还要有灵气。只有静心修炼这种主观和客观的和谐统一,达到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自然境界,才有可能创造出好的艺术作品。黄为很重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懈地锤炼“造化”与“心源”的艺术转化,在观察自然中,用真山真水之灵气来滋养自己的艺术灵性。他担任南京古南都美术馆馆长工作期间见识私临摹过许多大家的真品,还读书,写诗,研习书道。他每年约一半时间都用来登山临水,以自然为师。“深入物理”探求如何“曲尽其态”、“神遇而迹化”。在中国绘画史上,黄山堪称是一座奇山。黄山独得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吸引了许多绘画名家,从而缘此形成源远流长的黄山画派。古有戴本孝、梅清、弘仁、石涛、石溪,今有黄宾虹、张大千、刘海粟、李可染、宋文治、亚明等大家,纷纷到黄山吸取灵感,创作出许多艺术精品。黄为追寻先贤的足迹,长期隐居黄山,搜尽奇峰,澄怀观道,在大自然的千变万化中理解艺术表现的真意真趣。他画了许多黄山速写画稿,称之为“写心、写意、写情”画稿,多用淡墨线条勾画山水轮廓和层次布局。自然随意又虚实空灵。这种得之于自然的心象画稿,是其创作的宝贵素材。他的不少山水佳作,都是从“或真或幻”的大自然心象提炼中,“有意无意”地写出,如《黄山云烟图》峰峦深秀,云水空灵,山石峙峡,草木松柔,曲径通幽之中,隐约可见亭阁人物,这种流动着大自然真趣和诗意的情境,既是大自然中原生态的,又是历代诗人吟唱过的,更是生活在现代喧嚣都市中人们心驰神往的,读之,能使人心旷神怡。有余味无尽的审美内涵。
黄为还善于把灵动的徽山皖水和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金岭山水融合起来,写出于属于自己的金岭山水。在演绎虎踞龙盘的金陵山水中,黄为着眼的是古今诗意中的文化内核。他创作过多幅“金陵四十景”图,都是以古今诗句为画眼,如《清凉台听夏》中,画家用焦墨写苍莽的石头城,用干笔淡墨写东流的江水,森森草树之中,一条清凉古道蜿蜒山中,隐约可见老少游人和山顶的流泉和飞檐。这里表现的既有“山围故国周遭在”的怀古情韵,更有“虎踞龙盘今胜昔”的时代心声。这类“姿意纵横扫,峰连次第成”的山水写意,笔墨苍润,意境古雅,富有山林和书卷意趣,这和画家“以法师心,心师造化”息息相关,是画家长期以黄山变化为师,以金陵历史文脉为友的必然艺术结晶。
三、得名师指点,与名家交游。一般而言,名师出高徒,确有道理。名师可以“开天目”,点石成金。黄为性格开朗,谦虚好学,颇得亚明先生好评,称之为小老弟,与之结为忘年之交。在主持古南都美术馆工作期间,黄为得以经常侍奉亚老身旁,聆听亚老言传身教,亚老有时点评画人画作,有时即兴挥笔指授。这样的耳濡目染,让黄为呼吸到亚明先生丰厚的学养和俊逸淡泊气度。亚老多次给黄为题辞勉励,最令黄为难忘的是亚老肯定了黄为20年来师古帅心师造化的学画之路,称赞他从“元四家”入道画山水得法。黄为如饥似渴地请教各地名师,名师们也被黄为的才情和好学品德所打动,真诚地关爱这位后学。书画大家徐邦达先生治学严谨,很少会客,在看到黄为的山水长卷后,禁不住把玩数日,题辞称赞:“此是石涛再现身,奇峰搜尽正为麟。何妨学做据弦客,脸薄其如难启唇。黄为先生此作大似石涛师搜尽奇峰打草稿图神韵。拜赞拜赞。”这种罕见的推崇,引起了其他大师的关注。海派书画大家程十发先生多次向人称道黄为山水,题辞赞之为黄为山水画“石师有后,当代石涛。”近九十高龄的书画鉴定大家史树青先生在多次观看黄为作品,了解黄为的学画经历之后,深为感慨,提笔在黄为《黄山听涛》手卷上写道:“徐言现身石涛,我说如见山樵。当今画家谁识,古莲堂上弄毫。长卷尽得自在,连绵山势碟峨。坡石高低溪上,人家乐事应多。小诗二首题黄为先生传世之作。”并挥发横幅称道为“金陵一派”。名师指点下的画家,累积了见识和自信,提高了胸襟和品位。笔墨中自然多了雅逸和深远。这一切,最终让黄为的艺术创作得以升华,形成与众不同的山水画面。有古意、诗意,还有一份现代人少见的自然率意和旷达从容。
艺术创作从来法无定法。高明的中国画家,不反对融合中西,也不一味形古人。他们烙守“书画之道,笔墨为上”的中国特色,孜孜不倦的学习传统、学习古人,目的是借古开今,写出自己,这不是复古,而是立足本源的创新,是真正中国画家应走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悟性、毅力和长时间笔墨、学养、胸襟的寂寞修炼,这不是时下许多藐视传统、急功近利的画人所能做到的。黄为做到了,而且一做近20年,终于修炼成功属于自己的纸上云烟。他作品中蕴含的传统绘画元素纯净而丰富,大自然的钟灵毓秀深雄而华滋,皖南文化和六朝古都的历史滋润而交融。对生活和艺术的体味空灵而淡泊,在多种元素的自然组合之中,黄为这位“石涛传人”寂寞地走来,自由挥写着属于自己的情韵追求和心象世界。
“此中有真意,欲辨己忘言”。好作品的多层审美效果,常常只可意会,无法言传,读黄为的山水画,就有这种感觉。著名书画家萧平先生说:“搞中国传统书画,不一定非上大学深造。只要个人勤奋好学,有悟性,学古人,师造化,多和名家交流,同样能获得成功。”古今无数名家的成功实践已证明了这一点。黄为的成功,应该是其中一例。假以时日待以更丰沛的学养和心师造化,相信黄为将再上台阶,成为江苏画坛又一道别具特色的风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