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进课堂”,目的不是为书法而书法,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书法家。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懂得汉字书写的规范要求,培养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当然,最根本的目的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访——江西书协名誉主席 黎明中
本刊记者/杨艳丽
杨:教育部提出了“书法进中小学”课堂的举措,作为艺术家,您怎么看待这一举措的现实意义?
黎:教育部以正式文件印发《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这无疑是一个深得人心的举措。“亡羊补牢,未为迟也”,现在抓书法进中小学课堂还来得及,问题是要真抓实干,下大气力,花真功夫。
2010年我编著出版了一本以中小学生为读者对象的《中国书法》一书。我的观点是,中国书法是由汉字历经三千余年而演化成的中华国粹艺术,它承担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繁荣中国当代文化、促进人类艺术发展的重要使命。中国书法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丰富生活、倡导文明、深化人的学养道德、提升人的品位情操的良好途径。所以,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重视中国书法,没有理由不重视书法教育。当然,进入电脑时代,推行无纸化办公,写字特别是用毛笔写字的机会和人逐渐少了,这对书法的确是个挑战。但我觉得,电脑的普及并不可怕。电脑可以用来打字、办公、上网、玩游戏,同样可以用来读书读帖学习书法等知识。事实上,随着书法热的兴起,电脑热并没有对书法形成绝对的围困之势,许多家长牵儿携女登门求师学书法,就是例证。问题在于,学习者抱着什么目的、通过什么途径去学习书法,教学者抱着什么目的、运用什么方法去教授书法,教育部门和学校如何因势利导将书法引入课堂、列入教学内容。教育部出台相关文件下发《指导纲要》,应当说还是正当其时的,是明智的,是有重要现实意义和长远战略意义的。我认为目的无非是:中国书法这一优秀民族文化不能断代、不能失传。假如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失传了、断代了,那我们这一代人该当何罪?我想,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领导是清楚的。
杨:教育部提出提倡对语文教师进行培训,并尽量担负起书法的教学任务,您觉得这一提法是否符合书法教育与书法学习的规律呢? “关于书法教师缺乏”的问题,您能不能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
黎:我敢肯定,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懂书法都会写文章。在目前条件下,提倡对语文老师进行培训并尽量担负起书法的教学任务,这恐怕也是临时性措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是救急的办法。因为我国书法师资储备严重不足。这是“书法进课堂”最急迫需要解决的一个关键点。眼下有什么办法呢?培训语文教师和对书法有兴趣的教师先负责“对付”一阵,是个办法;教育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统筹兼顾,调整师资结构、调剂教学人才,是个办法;不拘一格引进或招聘书法教学人才,是个办法;临时聘请一些文化素养较好又有一定书法造诣的人“接济”一下,是个办法;号召动员人品书品兼优的书法家进学校入课堂兼职教学,也是一个办法。总之,办法还是有的。从长远看,则应由教育部门尽快作出规划,合理布署,在相关院校尤其是师范类院校设置书法专业,这是治本之策。若行动快,相信用3—5年左右时间即可基本缓解这一突出困难。
杨:您觉得地方学校在进行授课时应该采取怎样的学习步骤,比如是从楷书入手还是篆书或隶书?理由是什么?
黎:我觉得,学习书法从哪种书体入手并不重要,也无一定之规。有一种说法:“学书先学楷”,因为一般认为楷书是基础。如按书法的发展历史,顺序应是篆书而且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然后是小篆、是隶书、是行书、是草书、是楷书。究竟先学哪体后学哪体,全凭个人的兴趣和喜好。但话又得说回来,小学生一般从楷书学起是比较好的。
学习中国书法,无疑应该先学会写汉字,所以从小学生开始就应注重培养按规范书写汉字的良好习惯。但书法与写字是有严格区分的,从学习书法的角度讲,最重要的是应该明白中国书法的本质内涵。中国书法,既是一种技法,也是一种文化。如果不先从文化层面上对书法进行解读,而是先专门教学生一笔一画去写楷书或行书、篆书、隶书,那势必会造成一种误导,认为书法就是写字,写好了字就是书法。其实,磨刀不误砍柴工,从书法的文化内涵讲起,恐怕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学好书法,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步骤。
杨:地方政府或教育部是否应该经常举办一些书法比赛或相关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书法学习热情呢?
黎:能这样做当然是件好事。但根据目前各种书法展览泛滥、效果并不理想的教训,我觉得,应该主要在学校里适当举办一些小型的、形式多样的班次展、年级展、全校展,还可适当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校际展、社区展、区域展,并请一些书法造诣较深的人进行点评指导,以调动学生参与书法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和热情。举办这类活动,方法一定要得当,目的一定要正确。
杨:教育部提出了这样利国利民的举措,作为书协的领导,我们专业的书法家是不是也可以为此做些什么?您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黎:作为书法家,对教育部的规定肯定举双手赞成,也想尽一份责出一份力。比如,做兼职老师、辅导老师、函授老师等,还可以应邀参加一些讲座等相关活动对学生进行指导传授,还可以组织编写一些普及类读物等等,可尽责尽力的地方很多。不过我想提请注意的一个问题是,现今书法家很多很滥,良莠难辨,真正造诣深、有文化、有素养的不太多,人品高尚的学者型书法家更少。我担心弄得不好,很可能会出现“误人子弟”的现象。建议教育部门和学校在选择书法家帮助时一定要择善而为,慎之又慎。借用一句老话,“根正”才能“苗红”,这可是涉及培养“下一代”的大事、大计啊!
杨:目前“书法进课堂”只是一个初步的尝试阶段,离真正的国民审美素质教育还相去甚远,您理想中的书法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黎:“书法进课堂”,目的不是为书法而书法,不是要把学生个个都培养成书法家。最根本的目的是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无论是学校教学,还是举办培训班、进行专题讲座、收徒教学,无疑都应该教好汉字书写的基本方法和书法的基本技法。但从全面的、战略的眼光看,着力点则应该是教授书法文化,或者说通过教授书法技法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掌握书法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丰富文化知识、增强综合素养、从小立志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人。我认为,这才是理想的书法教育。不管采取何种形式和方法,我始终不赞成一开始就只是一笔一画地教小学生写字这种程式。我觉得应首先采取讲故事等形象方法,用朴实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什么是中国书法,让中国书法的基本内涵从小就扎根于他们的头脑之中。不然,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从小就跟着父亲或爷爷学书法,可谓既有“家学渊源”又有“童子之功”,可写到老了还是写不好书法。为什么?原因固然很多,而问题的症结则在于,中国书法的概念从小就没有在他脑子里扎根,以至一辈子都没有完全搞明白什么是中国书法。古往今来,谁都是从小就学写字,为什么说今天出不了“大师”?那是因为从小没有得到很好的书法文化熏陶,长大了“一如既往”只知道蒙着头“刻苦”地写几个字,连中国书法的文化内涵都所知无几,你说如何成为“大师”?我这里强调的意思很明白:不是叫先生教学生从小立志当“大师”,而是请先生教好孩子们中国书法文化而不是单纯的“一笔一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