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自2013年9月27日,北京画廊周期间,雅昌“画廊故事"第五季第四期推出北京798艺术区的北京公社。此次我们邀请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艺术家王光乐以及收藏家包一峰为嘉宾,本期画廊故事首先由吕静静女士对画廊的背景做精彩的介绍。第二部分,围绕“北京公社”诞生、发展历程中一些经验和故事展开。以北京公社的发展为线索,对中国的画廊发展状况;艺术家代理制;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对青年艺术家作品的收藏等等方面展开。并对由评论家与策划人冷林先生创建于2004年的北京公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多个维度进行对话,展开访问。
包一峰在艺术品行业的工作经验中获得与很多的便利,已经有将近二十年的收藏经验。
包一峰在谈到自己的收藏经历时谈到:“我从94年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那个时候因为在上海跟劳伦斯的关系比较好,从他的第一个展览我就接触中国当代艺术,2002年我自己做公关公司接触艺术品有关的项目,比如曾梵志、方立钧老师的个展我都帮助他们策划等等。慢慢我自己开了公司,可以灵活支配的资金开始多买一些作品,到现在我还是比较关注一些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当然静静说的他们选择艺术家时间比较长,我选择作品的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我都会通过画廊认识这个艺术家,跟艺术家有一定的交流以后,我知道他的思想或者他创作这个作品后面的故事,以后才来决定到底我喜欢买什么样的作品。当然跟我自己个人的工作有关系,可能在时尚圈里边看上去非常浮华或者是热闹,所以我选择的作品相对来说比较安静或者有一定的人文情怀的作品,我从这个方面的角度考虑我收藏的一些作品,虽然说没有一个很完整的体系,但是我觉得很多人一看就是你买东西,就是符合我这个人的性格或者是符合我工作的特性。我一直也在想要收藏光乐的作品,大家有一些作品,包括我之前看到有一件作品你好像说是在一个泡沫椅子的坐垫上,你说不成熟,作品收藏有一些问题,他们会给我很专业的意见。”
个人收藏的方法
艺术品的收藏是个人化的,对于作品的材料属性,在收藏过程中的维护和保存包一峰也常常咨询画廊和艺术家的朋友。在与北京公社的交流中,包一峰常常关注到装置和录像艺术作品,也积累了他对新媒体收藏的态度。
包一峰认为:“每一件作品我都会去了解艺术家包括他创作背后的故事,对我来说我真的是喜欢艺术,喜欢才去收藏,现在有很多藏家每个人的目的不一样。我基本上都是在画廊里买,有一些收藏家只从拍卖市场,从拍卖行里买,有一些只买一两个艺术家的作品,其他都不买。每个人的习惯不一样,对于我来说因为我喜欢我也不会卖出去,第一我想跟我收藏的作品每一天有一些互动,所以尽可能多让它在我生活的空间里能够呈现出来,所以你在我的家里边,办公室里边或者其他空间都能看到我的一些艺术作品的影子。当然现在慢慢开始东西多了以后,第一,我要做一系列的梳理;第二,真的要找一个专业的空间把东西放出来。有一些艺术家跟我关系好他们可能会为我定制一些作品,这个相对来说比较有意思,而且这个作品可能是有它的一个唯一性,因为有很多画风格比较接近,颜色有一些变化,尺幅的变化,如果为我定制的作品完全是针对我自己本人或者我跟艺术家沟通以后呈现出来这样一个最终的结果。目前为止应该也有挺多的艺术家有的给我画了画,有的给我定制了雕塑,但是影像作品比较难一些。未来慢慢藏家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多元性。从以前只收藏架上作品,慢慢开始现在也很多人收藏装置,也收藏影像。无论画廊也好、媒体也好甚至于整个美术馆行业里边他们都有这样的一个引导性,毕竟装置跟录像作品甚至有一些摄影作品看起来很多人觉得很简单,大家都说现在每个人都有手机,都能拍照片,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但事实上一个真正好的摄影作品需要深思熟虑,背后要经过很多时间的沉淀才能够把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这个其实我们也非常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同时经过画廊很好的一个包装或者是二次加工,再呈现给藏家或者是呈现给观众。
北京公社总监吕静静作为了解包一峰的朋友,同时作为艺术品的经营者看来:“我觉得像包一峰他们这样新一代的藏家,对于他们来讲艺术品不仅仅是品味,也很少听到你们谈投资,更多的是生活方式。就是它就要出现在自己的生活里边,他们每天都可以见到艺术家,跟他们同一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人。他跟作品之间有情感的沟通。我们应该年龄都是相仿的,包括赵耀等等小包收藏过作品的艺术家。你跟艺术家之间在时代上有一种同感的东西,你也特别容易理解和产生共鸣。因为我们现在好象有一种误导,在电视上只要一采访都是艺术跟投资,艺术品好像变成下面半句话就是投资、就是升值。像包一峰这一批年轻的藏家给我的感觉特别好,因为他们到现在都是收的录像和装置。
家庭与工作背景的影响
不仅仅是工作的便利让包一峰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作品,也因为工作影响到有他收藏艺术品的态度。影响包一峰收藏的的另一个重要背景是他的父亲,自小包一峰的父亲喜欢在家里做一些盆景,收一些紫砂茶壶或者是瓷器,这些都是对包一峰后来对艺术品喜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包一峰说:“包括跟我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学酒店管理,之后我工作跟林明珠小姐工作了八年,大家知道她的收藏理念跟大多数人是完全不太一样的,虽然她是香港长大,但是她受的是西方教育,而且她是最早提出来设计概念的一个很先锋的人士,她以前跟很多国外的设计师、艺术家合作,我在跟她工作的时候受到她很多的影响,可能这个也是给我现在的那些收藏带来了一定的借鉴或者说是引导。所以我现在收藏的东西可能跟其他人也确实不太一样。因为很多人都觉得我一定要买一些大的作品或者以后能够变成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的作品,但是我更加是希望能够在我自己家里边看着很舒服、呈现出来的一个作品,当然这也是跟自己的财力有一定的关系。慢慢的我的作品从小件到现在也有一些大件的作品,我真正希望它们互相放在一起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对话的可能或者是空间性,或者是我请朋友到家里面看到这些作品他们能够跟我产生一些共鸣,或者我能给他们带来一些话题,给他们增加一些我们的话题性或者说是有趣的一些话题。”
包一峰也会把自己收藏的作品和朋友们分享:“与大家分享跟电影导演很像,都希望大家不买DVD和到影院里看作品,因为你有这种作品就是希望和大家分享,我也是在办公室或者是在家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和大家分享,但是我希望跟我分享的人是和我一样爱这样的艺术,或者想接触这样的艺术的人,因为并不一定说我说的是对的,或者艺术家阐明的观点是对的,而是大家有可讨论性。同时通过大家分享的过程,能够讨论到一些更加深层的东西,不管说他作品后面的一些哲学,或者是阐述了一个很简单的社会现象,甚至于说我之前也买过一个声音的作品,其实完全是一个上海的语言学家跟一个声音艺术家一块来做的,这里边用上海本地的上海话都是骂人的话,但是同时这个作品在现场可以把这些字全部写下来,很多上海话、广东话写不下来,他们找了一些代替的字喷绘在墙上,你到这个空间如果你不懂上海话的人,你会觉得这个人不停地在三、四个字念一些东西,但是你懂上海话会知道他在骂人,这种东西一般人不会收藏,但是我作为一个上海人是跟我有关系的,所谓的作品是跟我产生互动和共鸣才会去收藏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