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
千余古墓现身北京通州,考古成果颇为丰富。发掘结果证明通州区在战国时便有大量人口居住,通州历史上推千年;汉代古城城址被发现;路县故城内发现了一条辽金时期的路面遗存;142个足球场大的文物勘探面积里“藏”着万余件文物和1092座战国到清代的古墓,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出土文物超10000件,种 类繁多;出土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如此规模北京地区尚属首次;9家考古团队,2000余人寻宝7个月……
考古发掘现场
发现1092座战国至清代墓葬 数量庞大类型丰富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工程建设办公室责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通州区潞 城镇部分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共 发掘战国至清代墓葬1092座、汉代城址1座、汉唐窑址69座、灰坑8座、水井10眼、道路3条,数量庞大类型丰富。
战国儿童瓮棺墓
62座瓮棺葬创纪录 如此规模北京地区尚属首次
值得一提的是,考古人员在北京通州胡各庄村发掘了62座战国晚期至西汉时期的瓮棺葬,以儿童葬为主,也有成人葬,排列有序,组合多样。如此集中的发现在北京考古史上尚属首次,为研究瓮棺葬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提供了资料。
出土文物
出土文物超10000件 种类繁多 形制各异
万余件文物被唤醒,相关人员称,出土文物种类繁多。本次考古工作共出土各类陶器、瓷器、釉陶器、铜器、铁器、铅器、料器、皮革器等文物万余件(套)。
燕式釜
这次发掘的汉代墓穴颇多,出土文物基本是青铜、陶器类。在出土陶器中,出现了大量燕文化核心器物之一的夹砂红陶釜,学术界通常称为燕式釜,燕式釜是多用于儿童的葬具,该类器物的出土极大地丰富了燕文化的研究资料,深化了燕文化的研究内涵。
出土动物俑
汉墓中的出土器物,种类多、数量大、形制各异,其中以陶器居多。出土陶俑种类多样,除了人物俑外,还有陶狗、陶鸡、陶猪、陶鸭、陶鹅等动物俑,从一个侧面 反映了当时人们富足的生活,也为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直观材料。而且光陶狗就有很多种,除了本地土狗外,还有形似腊肠狗的造型。
考古发掘现场
9家考古团队 2000余人寻宝7个月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9家具有考古团体领队资质的单位,派出了2000余人的考古队伍对通州区潞城镇的胡各庄村、后北营村、古城村等地区展开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工作。
考古现场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副所长郭京宁回忆了勘探期间的一些细节。为了保证不漏探,所有人员间隔1.2米,并排进行推进,有的地方探查深度达到了5米。“勘探需要大量探杆,那些日子我们把潞城地区的竹竿都买光了。”
通州墓葬群考古发掘区域位置示意图
勘探百万平方米 发掘四万平方米
2016年2月26日至9月28日,7个月的时间中,考古团队共同完成了101.3万平方米的勘探任务和4万平方米的发掘任务。2016年7月至9月,又进一步对发掘的汉代城址——路县故城进行了总范围约50多万平方米的考古勘查。
文物迁移保护
60处遗迹进行整体迁移保护
此次发掘结束后,对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墓葬、窑址、地层剖面等60处遗迹,进行了整体迁移保护。这项工作难度不小,先要对遗迹进行细致清理,然后加固,按尺寸制作套箱,把整个遗迹套进木箱后,运走统一储存。
发掘区域航拍图
新世纪以来北京最大规模考古发掘
此次考古发现的地层为了解通州地区2000年来自然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提供了证据。大量战国至汉代墓葬,为研究北京战国晚期到汉代以来的考古学文化提供 了珍贵资料。大量文物为探索北京东部地区汉代以来的社会文化面貌、经济发展状况、人口密度和分布、丧葬习俗等提供了证据。考古资料表明,副中心所在区域至 少自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就有大量人口居住,特别是东汉时期社会繁荣、人口众多,是宜人宜居之地。
考古现场
北京城市副中心文物保护与考古新发现揭开了面纱一角。这称得上是北京进入新世纪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古发掘,1092座古墓和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拂尘露脸,通州实物考古史从隋唐往前推进了千年,中间断环全部补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