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焕民
李焕民,男,1930年10月生, 北京人。擅长 版画。1947年入国立北平艺专,1951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美干班。历任《 新华日报》 美术编辑,四川省文联党组书记,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美协副主席, 一级美术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作品《 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高原峡谷》获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驯马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牌奖,《换了人间》获第五届全国美展二等奖,《高原之母》获第十三届全国版展二等奖1996年获“ 鲁迅版画奖”。出版有《李焕民 版画作品选》。2013年1月29日,李焕民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著名版画大师李焕民病逝享年86岁2016-04-04 06:044月3日晚7点20分,著名版画家、中国美协顾问、四川省美协名誉主席李焕民先生于成都华西医院病逝,享年86岁。李焕民先生在世之际,曾长期深入藏区采风写生,创作出《初踏黄金路》《藏族女孩》《扬青稞》《守望》等经典版画作品,为我省版画事业的发展与传承贡献良多。
- 中文名
- 李焕民
- 国 籍
- 中国
- 出生地
- 北京
- 出生日期
- 1930.10
- 职 业
- 画家
- 毕业院校
- 国立北平艺专
- 主要成就
- 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获1979年全国美展二等奖 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获“鲁迅版画奖” 获中国文联授予的造型艺术成就奖
- 代表作品
李焕民是颇有影响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去 西藏、 甘孜、 阿坝等地深入生活20余次,并考察过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他的作品清秀绚丽,但又不失浑厚的功底。他能在当时的环境下最大限度地发挥 版画的长处,自创一种较为强烈的个人风格。
而这种个性主要依托于“民族”——他多次深入藏区体验生活,作品主要是反映藏民。这种选择使李焕民的创作题材极具特殊性。《 藏族女孩》、《初踏黄金路》便是代表作。
其作品《高原峡谷》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扬青稞》、《攻读》、《拉萨街头》、《牧场》等为 中国美术馆收藏。《 藏族女孩》在 日本获金奖,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版画卷)。《初踏黄金路》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版画卷)并作为封面。《换了人间》获1979年全国美展二等奖。《驯马手》获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长夜》获第九届全国 版画优秀作品奖。《高原之母》获1996年全国 版画展银奖。1996年中国 版画家协会授予 "鲁迅 版画奖"。
曾多次赴 美国、 日本、德国、韩国举办画展,其它作品曾参加法国春季沙龙等数十个国家举办的美展。有五十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出版有《李焕民 版画选》、《李焕民书画选》。其传略编入 美国出版的《 世界名人录》、中国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1991年获 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李焕民,1930年出生于 北京,原名何国儒,祖父何联恩 浙江余姚人,进京赶考中 进士,在 国子监任翰林。1946年参加反内战,反饥饿游行。1947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在 徐悲鸿先生教导下学习美术。1948年改名李焕民奔赴解放区,在华北大学文工团工作。建国以后调 中央美术学院“美干班”学习。1951年毕业,调重庆 新华日报工作,四川美协成立后调四川美协工作。自1953年起李焕民把 西藏、 甘孜、 阿坝等 藏族地区作为创作基地,主题创作以 版画为主。曾为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中国 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国家 一级美术师。曾赴美、德、日、韩举办画展和学术交流。其作品曾参加法国春季沙龙、莱比锡世界 版画比赛会, 挪威世界版画比赛会等十数个国家举办的大型美展。其传略编入 美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中国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享受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中国 版画家协会授予“ 鲁迅版画奖”。
现实主义绘画
李焕民先生早期创作的作品中套色 版画作品比较多,代表作有油印套色《初踏黄金路》、《扬青稞》、套色水印版画《 藏族女孩》等作品。焕民先生在 版画艺术的创作道路上,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现实主义绘画创作方法。他从二十世纪50年代初期在重庆西南美术工作者协会工作开始,就长年坚持到 藏族人民生活的地区去深入体念生活。50年来,焕民先生先后去 西藏、 甘孜、 阿坝等地深入生活20余次,并考察过北方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每次他去深入体验生活时,不但要画很多的速写、素描,还写了很多的日记,详细准确地记录下自己在深入 藏族人民生活之中的感受与对 艺术创作问题的思索。他在《洁白的哈达》文章中,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自己在深入 藏族人民生活之中的很多充满 艺术本源激情的原始情感记录。李焕民先生对 西藏人民一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多次深入 藏族地区体练生活收集创作的素材,立足于创作出大量反映藏族人民新生活内容的 版画艺术作品。连他最心爱的女儿,也取名为 李青稞。在他的长期 艺术熏陶影响之下, 李青稞也成长为一位年轻优秀的中国人物 国画家,创作的作品获得全国美展银奖。
焕民先生在《 藏族女孩》的构图处理上,将女孩处理成一幅肖像式的近距离特写画面,使得人们一看见这幅作品时,就很容易一下子被吸引住观众的视线。在刀法的处理上,女孩脸部没有一点刀痕,长长的眉毛,深情的眼睛,小巧的鼻翼下方等重要的位置上,也只是恰到好处地留有一丝半点小三角刀与大圆刀刻制时自然留下的刀痕。头发中间轻轻地用三角刀梳理出几丝发辫的走向,用三角刀为主,大圆刀为辅,精巧处理出女孩稚嫩的 刘海。在头发的上方边缘用三角刀似断还连的留有几丝头发,在披散的发辫上用大圆刀和三角刀处理出大气自然的头发疏散状态。在女孩的衣服上,又以大中圆刀为主,舒展干脆地刻制出遒劲有力的粗犷刀味,与女孩头部精致的刀法处理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女孩紧靠的门边也留出一两条大圆刀和三角刀的痕迹。哪怕就是女孩身上带着的小小长命锁的轮廓线,也是精心地在刻制出线条的同时,使你可以清晰地看出木刻刀味的痕迹。作品充分地展示木刻作品中的独特刀法技巧 艺术魅力。
色彩处理
在色彩的处理上,将 藏族女孩的脸部、耳朵和头发的亮部,安排为最亮丽的浅乳黄色;用不同水味层次柔和的橘黄色,逐步烘染的印出女孩健康圆润的脸蛋、 眉心、眼角与额头转角处。然后,再用深浅不同的赭石色轻轻地印在橘红色的下眼皮和嘴唇上,嘴角和嘴唇中间的下方又印上重一点的版味褐色。女孩的衣服以敦厚呢绒的麻灰色颗粒状版味为主体,在衣襟领口处分别用鲜艳的朱红色、鸭黄色、麻灰色、紫灰色处理出 藏族女孩鲜明的民族服饰特色。用朱红色、鸭黄色、天蓝色、紫灰色和银灰色等众多最丰富的色彩,来表现女孩身上戴的一条七彩珠宝项链、长命锁和绿色的耳垂装饰品,既准确地反映女孩活泼多姿的神情,也表现出 藏族同胞对孩子深深的温暖爱意。背景采用银灰色版味作衬底,其余都采用水印黑色。
画家的黑白木刻代表作有《攻读》、《驯马手》、《红军走过的地方》、《长夜》、《换了人间》、《高原之母》等作品。《攻读》画面上具有一些刀法变化处理出来的灰色环境陪衬,黑白对比强烈,刀法粗犷遒劲,并深受 版画界 艺术家和广大版画爱好者们喜欢。《红军走过的地方》是他创作的一幅以风景为主线的作品,打破了他长期以人物刻画为主的模式。画面上细腻变化的刀法组合成以灰色层次变化的精细灰调子天空,下方有草地上清晰黑白远近层次等不同木刻刀法 艺术处理,组合成的黑白灰丰富调子画面的另一种完全不同艺术风格的风景。《长夜》作品大胆以黑色为背景,刀法遒劲犀利,黑白分明,很好地彰显出 鲁迅先生在黑暗旧中国特殊时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可贵文学 艺术思想品质形象。
焕民先生在不同时期的 版画艺术作品内容设计时,运用风格跨度很大的不同刀法、黑白处理的艺术形式,并呈现出他一生不断地探索追求不同 版画艺术语言风格的轨迹。他在谈自己的 版画艺术“黑白世界的魅力”文章中,特别推崇在不同的主题内容上,采用不同的刀法来表现画面的需要,并追求“这样一种刀法:一刀下去要考虑到这一刀本身的美,同时要考虑到这一刀四周所留的黑色之美;既要刻出对象的神形,又要照顾到全面的呼应。……一直警惕不要为了追求什么风格而压制自己在生活中多方面的新的感受。” 我们观赏画家各个时期的 版画作品,都可以欣赏到画家准确地驾驭时代精神风貌特点,熟练地运用各种刀法技巧,精心刻制出来的不同风格特色的黑白版画 艺术作品。
版画银奖代表作《高原之母》,整个画面上没有一点环境陪衬,只有一位饱经风霜的 藏族老阿妈。以大圆刀为主刻制出额头上的高光,手部的亮处、头巾、和老皮袄 陈久不规则的皮毛;以小三角刀和小圆刀为辅刻制出脸部、法器、布满经络皱纹手的暗部与衣纹的不同灰色面层次的。画面上粗犷与细腻强烈对比的不同刀法风格,既反映出不同对象的质感,又有机地结合富于变化,使我们欣赏到黑白 版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据焕民先生介绍:这幅《高原之母》作品,他也是反复修改多次。开始刻制时为一老一小,有 雅鲁藏布江为背景。整个画面刻印出来以后,感到不满意。又重新设计画面,去掉小孩,保留 藏族母亲,改为以 喜马拉雅山为背景,还是感到不理想。最后才改为没有一点背景,整个身躯就像是一座巍峨的高原大山,着力于反映出生活在雪域高原上 藏族人民慈祥和蔼的温暖深情,坚毅粗犷的宽广胸怀,凝练厚重精神面貌的黑白木刻作品《高原之母》。在参加全国美展时,这幅黑白 版画作品同样也征服了众多 艺术口味“挑剔”的评委们,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并获得银奖。
其作品《高原峡谷》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中国美术馆收藏。《扬青稞》《攻读》《拉萨街头》《牧场》等为 中国美术馆收藏。《 藏族女孩》在 日本获金奖,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版画卷)。《初踏黄金路》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 版画卷)并作为封面。《换了人间》获1979年全国美展二等奖。《驯马手》获六届全国美展银奖。《长夜》获第九届全国 版画优秀作品奖。《高原之母》获1996年全国 版画展银奖。
1.获得终身成就奖我非常荣幸和感谢,但就我个人来看,我还真没把自己看成是什么人物。我常常感觉自己是个很幸运的人,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后来的工作也是画画,一个人最感兴趣的和他的工作一致,我觉得这是一种幸运。第二个幸运就是,在我最年轻的时候,精力最旺盛的时候,也是审美最敏感的时候,我有幸进入了西藏,写生创作。 [1]
2.一个人做的事情和他自己的愿望、和时代的要求统一,很幸福。我要把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我不说别人,把我自己的审美高度留下来,留给后代,也让后代人知道我们这代人在想什么,追求什么,社会有什么变化,人民有什么要求,这样的话我就觉得一生过得很有意义了。 [1]
3.1953年我以《新华日报》记者的身份进藏区,当时只能到甘孜,因为公路还没修到西藏。我就到甘孜,后来在那儿挂了职。这段工作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去了半年多,有许多体会。回来后我创作了好几幅作品。比如说《高原峡谷》,这幅画就获得了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的一等奖。如果没有这些经历,我不可能有那些作品。而且这些经历还不能说旅游一趟,你必须亲身深入,深入了以后还要有创作实践,创作实践的过程当中才能找到那种带有本质性的东西。不只是社会本质,而且有艺术本质,艺术的概括力。我回来后就感觉到,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这句话是绝对的真理。所以我就下决心深入生活。而且这半年中我开始爱上这个民族了,爱上了这种生活,爱上了高原,爱上了蓝天白云,爱上了草原的辽阔。我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回过头来看,这还是正确的。人这一辈子,快得很,幸好我就只挖这一口井,挖深井,我没有到处去刨坑。李可染先生就说,不要到处去刨坑,要真正打一口井,要见水见油。我这一辈子,就打了这一口井,当然我也并不是说我只画这个,我还画了很多别的,但主要成就在这块。 [1]
4.我常常说,绘画不仅说事,还要说美,就是这个意思。《扬青稞》是美的,整个黑白关系,人物的旋律,这个动态的是美的。但是呢,这个美要和天人合一结合起来,那才有它的生命力。光有美不行。所以这个就是说,不仅说事,而且要说美。或者反过来说,用美去说事。 [2]
5.美有各种各样的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不一样。生活美往往与物质有关系,生活中的美不是艺术家追求的,我们追求的美和真、善是连接起来的,是一种人的本质。这种美的来源,是历史积累下来、传承下来的,它还有某些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而留下的美,都是在长期的劳动中留下来的。现在的藏族舞蹈开始转变,挺胸、收腹、翘臀,我当时看到这种舞姿老是想到他们的生活,因为他们长期的背水积累下来的体态,他们打酥油也是这样的,就是有一种特殊的味道,如此的真实,含量这么大,非常美。所以我觉得从生活当中拉出一个美的链条,给审美形成一个深厚的积淀,这才是艺术家所追求的。 [3]
6.作为艺术美,也有内涵,另外还有一种形式美,和整个宇宙大的运行互相之间的关联,对立的统一,黑白的融合,运动,回旋,分割,黄金律等等这一切,要把形式美和内涵美以及你的时代融合起来,也就是灵魂和肉体要统一起来,魂和魄要统一起来。现在有些画光有形式美,拼制作,没有魂,说得不客气点,就是“停尸房里的化妆师”,真正的艺术的美是有生命力的美。我一开始讲徐先生说要“方脏笨”,他的意思就是要高格调,要有灵魂的那种美。我们画家追求的美,应该是形式美和真、善融合起来的美。 [3]
7.创作,我就想表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人和这个时代的审美格调,我的最终目的就是希望后来人能够通过我的作品看到我们这个时代是怎么回事和在做什么。另外,我创作有一种无穷的激情和动力,来源于我对生活的发现,我要表达我的发现。我的创作激情能保持得那么长,不断地追求,那是因为我发现了,而且还在不断地补充。我发现了一种美,就好像卵子被精子撞了,怀了孕了,必须要成长,要体验生活、增加营养、收集资料,最后十月怀胎,生出一个作品来。这个作品与我已经没什么关系,它有自己的生命,有自己的命运。一个画家在生活中发现了一些东西,产生了一些激情,要急于表现,然后又要深入生活,又要表现,最后就完成了。作品的命运就不归你掌握了,炒作也没有作用,就看它自己了。 [3]
作品《高原峡谷》获1956年全国青年美展一等奖。
《藏族女孩》在日本获金奖,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
《初踏黄金路》被收入《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版画卷)并作为封面。
《换了人间》获1979年全国美展二等奖。
《驯马手》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
《长夜》获第九届全国版画优秀作品奖。
《高原之母》获1996年全国版画展银奖。
1996年,中国版画家协会授予“鲁迅版画奖”。
2008年,中国文联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
2013年1月29日,李焕民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 [5]
曾多次赴 美国、 日本、 德国、 韩国举办画展,其它作品曾参加 法国春季沙龙等数十个国家举办的美展。有50余件作品被国内外美术馆收藏。
其传略编入美国出版的《 世界名人录》、中国出版的《中国当代名人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