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起,《五色炫曜——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成果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441组件从江西南昌汉代海昏侯墓中发掘的珍贵文物与公众见面。杨军及其同事经过长时间的考古调查,终于让这座沉睡2000多年的汉代大墓得以重见天日。
据介绍,海昏侯墓是我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侯国聚落遗址,并已经入选2015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之列,从出土文物数量方面来讲甚至超过了长沙马王堆汉墓。
北京市民显然不会错过这样一次与历史文物面对面的机会,继去年年末故宫上演排队半日只为一睹《清明上河图》真面目的“疯狂”场面后,这几天的首都博物馆也火爆异常。为了保护文物,同时维持馆内秩序,首都博物馆采取了预约参观的方法。记者在首都博物馆官网看到,未来一周的参观预约已全部满额。
一座本已沉寂2000多年的古墓何以引来公众如此的关注?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高蒙河看来,海昏侯墓展览的火爆可以称为“海昏侯墓现象”。
高蒙河表示,海昏侯墓是专业考古的一次重大发现,也是将考古专业转换为文化传播的一个成功案例,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此外,它也是一种社会性的现象,通过大众传媒、自媒体等多种传播手段,考古发现走出了“象牙塔”,使高雅文化更“接地气”。“这说明考古工作者在发现成果的社会转换上有了一种主动意识,有了一种及时把研究成果与全民共享的社会文化责任意识,也说明全社会越来越关注重大考古发现。”
海昏侯墓园位于南昌市新建区大塘坪乡观西村东南约1000米的墎墩山上,2011年,当地村民在发现盗墓情况后及时上报,避免了墓园被进一步破坏,使海昏侯主墓得以保存完整。直到2015年11月,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才首次对外公布了南昌西汉海昏侯墓阶段性考古成果。
“海昏侯墓的发掘保护属于边发现、边研究、边保护、边利用这样一个同步进行的过程。”高蒙河指出,这堪称行业内一个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案例。近些年来,公众对考古领域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体现出公众文化素养的提升,这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高蒙河建议,应借鉴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考古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从保证学科专业性、严谨性的要求,还是与公众共享文化成果的角度来说,这都是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