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壁壁画全景
赵建兰
“孟宗哭竹”“郭巨埋儿”……二十四孝中这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您了解多少呢?日前,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因为一场大雨,一座沉睡地下600多年的元代古墓得以揭开其神秘面纱。虽然墓葬中出土器物较少,但墓室内却绘有精美的元代壁画,壁画内容除了表现6人并坐宴饮的场景外,还包括了《二十四孝图》中的7幅。这座元代古墓的主人究竟是谁,墓室内又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大雨冲出元代古墓
此次发现的元代壁画墓位于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高镇罗圪台村西。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该项目考古负责人邢福来介绍, 2014年8月下旬的那场大雨使得该壁画墓重见天日。因为墓葬所处的地势比较低,大雨冲刷掉墓室顶部的浮土,让墓室顶部露了出来。随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据了解,该墓葬是石砌单室壁画墓,规模较小。由墓道、封门石、甬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全长6.1米。墓门由门额、立柱、门槛以及两扇石门组成。墓室底部为元代常见的八边形,这与关中地区大多呈现长方形有所不同。甬道两壁绘有壁画。由于墓葬被发现后,当地有村民将石板封顶打开,潜入墓室盗窃文物,导致墓室内部遭到破坏,部分壁画受损严重,但壁画残存部分仍可以看出骑马、狩猎场面。在进一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石板棺床以及部分雕花的木构件。同时在墓葬内发现了4具人骨和较多烧骨。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黑瓷碗、黑瓷罐、铜钱等。
“从墓葬形制和壁画特征判断,这应该是一座元代墓葬。”邢福来说,由于没有发现墓志,墓室内部因遭盗扰情况已不明,因此,墓主人的身份暂时不详。墓葬中发现的很多烧骨,说明有人很可能是被火葬,这与元代流行火葬的史实记载相吻合。
在中国历史上,元代存在时间仅近百年,这段历史的考古发现在我国一直十分少见。邢福来说,罗圪台壁画墓是陕北地区首次经过考古发掘的元代壁画墓葬。从现场发掘来看,该墓在建造材料、形制特征、壁画内容以及随葬品等方面均与关中地区的元代墓葬有所区别,却和山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地区的元代墓葬有更多相似之处,这究竟是因为地域相邻造成的风俗比较接近,还是其他原因所致,仍需要进一步的考古论证。
鲜艳壁画描绘墓主人丰富生活
虽然该墓葬出土器物较少,但墓室内通绘的壁画色彩鲜艳,人物栩栩如生。壁画墓的主图是夫妇6人并坐宴饮图。只见帷幔下有一面大型的方格屏风,屏风前有一座长榻,墓主夫妇6人并坐于长榻上。男主人坐于中间,正面向前,5位夫人分别坐在男主人两侧。
在其前方的长方形供桌上,有荷叶盖罐、玉壶春瓶等。桌子两侧各绘有3名捧物侍女,捧物仕女头都稍稍抬起,望向墓主。北壁和南壁分别绘了3名乐手,北壁壁画已有脱落,保存较差。南壁乐手分持长笛、笳、琵琶演奏。据专家介绍,被损的壁画可能是舞蹈图画,整个墓室壁画表现出几位墓主人一边欣赏着舞蹈、聆听着音乐,一边享受着侍女们提供的美食,是墓主人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史料记载,宋元时期,由于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反映在墓葬制度上,除了帝后陵等皇家陵墓依然存在严格的礼制规格,一般的官民墓葬中的装饰禁忌已逐渐被打破。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使得晚唐时期就得到发展的商品经济此时得到了更快发展,部分富裕起来的新兴市民阶层开始依靠自己的财富装饰自己的墓葬。对这部分人而言,家庭生活的幸福、富足就是市民世俗文化追求的目标。“因此,墓葬中用仿木建筑、帷幔、家具、家居生活的装饰来营造小家庭的悠闲舒适,表现家庭的和睦。”邢福来说。
7幅孝子图展后代孝心
除了表现墓主人并坐宴饮的场景外,在墓主人夫妇周围还绘有二十四孝故事中的7幅孝子图,分别为“舜耕历山”“孟宗哭竹”“郭巨埋儿”“元觉劝父”“王祥卧冰”“伯俞泣杖”“鹿乳奉亲”,孝子图间绘有卷云纹和树木。
百善孝为先,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在中国存续了几千年。“以孝治天下”也是中国封建统治的重要特征。宋元时期,程朱理学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士家大族的衰落,科举制度的完善,让个人的前途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以实现。家族门荫不再重要,子孙前途成为变数。因此,通过营坟治葬来宣达孝行、最终达到蒙荫后嗣的“堪舆学说”( 即所谓的“神灵安而子孙盛”的丧葬理念)大为盛行。专家表示,壁画中墓主人夫妇并坐宴饮的安心享乐行为,既可以视为孝子为墓主营造出来的永久祭奉氛围,也可能是他们希望通过供祀先人来寻求庇佑的生动表现。
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