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的指画情怀
李哲从鞍山给我寄来一本他的指墨画册。翻开来,油墨香味扑鼻,东北雪野山村风光耀眼:《正月十五》《天坛雪韵》《正月》《腊月》《雪乡迎春《瑞雪图》《千山古刹》《飞雪迎春图》《初雪》《万里雪飘《夕阳》《暮霭芦塘惊飞鸟》《池塘野趣》,还有几幅人物肖像,人们都很熟悉,尤其是到过北方的人,想来对这类风景不会陌生。
《正月十五》,浓墨淡墨相互衬托,点染得非常自然,画得随意,远树、近枝,屋檐、窗棱,加上留白效果,厚厚的积雪已然对比出来,再有红灯笼点缀其间,门外的春联模糊可见,东北地方特色更为明显。看到这茫茫雪景,从一个个昏黄的窗户纸上,似乎能感觉到家家户户屋子里暖融融的气氛——这样的作品,出自一位东北画家之手指,绝非偶然。
他画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场景,画的是自己熟悉的家乡冬雪、池塘野趣。因为是自己生活里的素材,所以生活气息浓,看着感到亲切。他画的是自己喜欢、崇敬的人物,所以,指下有情,墨中有意。而画册后边那两组人物小品,富有禅味,颇有生活情趣。没有多年的人生阅历、人生体验,没有一定的文化涵养,怕是难以画出那种沉甸甸的老辣、那么凝重厚实的诗韵的。
一看,那就是李哲的指画。这说明,这画已经有了李哲自己的个性。李哲的手指头有了明显的表情,李哲的指画有了明显的思想。
这是我欣赏李哲指画的一个重要原因。
李哲,鞍山市人。1947年生于鞍山,1965年,通过考试进鞍山美术工艺厂。做过贝雕画,搞过雕塑,裱过书画,设计过工业图纸,是工艺美术师……北方人家做家具,上油漆,用墨线钩完,上彩色油漆,没有油画笔,就用手指涂抹,一看效果不错,从那时起,他就画玻璃画时用手指画树干、山石,天空背景,反复蘸上彩色油漆蘸,很有韵味。这也算是指画的启蒙吧。
李哲先前是用毛笔作画的。单位为了培养他,派他到沈阳鲁迅美术学院学习了三年。毕业后回到市局搞工业产品设计和摄影。由于绘画基础好,回到家就拿起画笔画,时而也简单画点小幅的指画,那时他对指画还是有意无意的,总觉得指画很难画,画不了大幅的。加上在那个工作小圈子,社会上对指画还缺乏了解,也没有指画展览活动,对指画不重视,他也认为上不了大雅之堂。渐渐地,萌芽在心里的指画艺术,也就悄悄地淡漠了。
那时,根本没指画的概念,真正学习指画还是在工作单位。1967年,刚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李哲调到工会搞宣传工作。有一次,到书店给单位买几本参考书,报头资料忽然看到一本小册子叫《砚边点滴》,是钱松岩谈指画技法、经验的论述。关于指头画,李哲还是第一次在书上看到。就是这几段话,让他爱不释手,回家后反复琢磨。那时指画资料很少,对于李哲来说好像是个空白,没有详细资料论述,在家里就他就像无头苍蝇用手指头乱画、乱抹,不得要领,指画技法就更谈不上了。一天到晚,手指头弄得脏脏兮兮的,很不雅观。当了工会干部,因工作关系,对手指画也渐渐淡薄了。
退休后,闲来无事,画些老翁、雅士,悠闲自得。孝顺的女儿见老爸喜欢画画,就给他在网上给建立了一个博客。一个偶然的机会,在网上看到铁岭将举办国际指画展的消息,他就想一试,经过认认真真构思、反复画,完成了一幅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寄给了铁岭指画院。没想到还真入选了,当时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指画成了李哲喜爱的艺术。
参加了铁岭纪念高其佩诞辰350周年国际指画展,见了世面,主办方热情真诚的款待,又认识了很多指画道友,特别是杨一墨院长的赠书赠画,给他在指画道路上指出了一条道儿,他看见一个了精彩的未来,他决心献身指画事业。女儿从网上又给他买了许多关于指画的书,他就废寝忘食一本接一本地看。
起初,老伴对他这种痴迷劲儿持反对态度,嫌他忙完工作又画画,怕把他累着了,更嫌把家里弄得到处是墨点。可是怕什么,偏偏来什么,有一次一不小心,把墨碗打翻在地,顿时墨花四溅,头一天陪老伴到商店刚买的新衣服崩上了许多墨点,当时他就傻眼了,不知如何是好。情急之下,他急忙把衬衣、沙发罩、床单统统放进洗衣机里洗起来。别的都洗净了,唯有老伴喜欢的那件衬衣还有墨点痕迹。他怕老伴回来看出来,只好赶到外贸商店想再买一件,可是一问没有同样号码的,无奈,只能随意买一件。回到家里,正赶上老伴回来,见衣架搭着衣服,高兴地问:“哟,太阳打西边出来啦,什么时候学得会洗衣服了?”
第二天,老伴想穿那件衬衣,一穿小了不少,就奇怪地问:“咦,我这衬衣咋就这么小啊?是不是外贸商场的衣服缩水?以前买的可不缩水呀!”不过她也没再说什么。
时间会解决许多人生难题。一晃多少年过去了,李哲的指画名气越来越大,老伴也支持他玩墨点子了,还逢人直夸:“俺们老李在家可忙呢,用手指画画呢!”
如今的李哲又奔波在指画园地,写生、创作,就像一株老梅,傲然挺立,在大雪飘飘的东北原野盛开着,绽放着艳丽,吐着清香……
|